惬我林皋趣
注册┆登录可享深色模式
↻刷新

一个全职写作者在上海要怎么生活?

南方周末 南方周末 06-21 15:25
2025-06-21 15:00:00

默音在大理苍山中和索道(受访者提供/图)

下午3点半,作家默音结束工作,下楼,到上海曲阳公园散步。这是默音安排的日常散步,保养文字工作者久坐的腰椎:每天绕着不大的公园走3圈,4公里,50分钟。在曲阳公园散了六年步,默音过了一段时间才知道,同为作家的张怡微也来这儿散步,不过一个在下午,一个在晚上。她们从未在公园碰面。

默音早上7点起床,看书、写作,中午做家务,下午工作,傍晚散步,晚上看看闲书或网文,10点半上床睡觉。节律沉稳,笃定,似乎与时代的喧嚣保持着某种距离。这份平静的背后,是一个写作者试图在写作、个人生活和图书市场之间求得平衡的微妙姿态。

《笔的重量》和《她的生活》

“一个凉凉的作者”

“如果我知道后面会有疫情,我肯定不会辞职。”默音说。

2019年,她辞去了出版社日语引进书编辑的工作,成为全职写作者。辞职的原因在当时看顺理成章——通勤占据了太多时间,几乎没空写小说。“结果后面疫情了,大家都在家上班,”她有些自嘲地笑了一下,“我就想,我辞职辞得好寂寥。”

选择做全职作者,首先要面对的是经济上的压力。写作能带来多少收入?默音在电话那头开始算账,“一个是书的版税,但因为现在印量少,版税就非常少。另外一个是杂志刊物的稿费,从金额上看,它是比版税好的,一个中篇拿到的稿费可能跟你出一本书差不多。但刊物的缺点是,没有人看。”她很坦率地说,“我直到现在也还是一个凉凉的作者。”

对外界而言,默音这个名字始终不温不火。她在1996年写了第一篇小说《花魂》,投给《科幻世界》,拿到当年的“少年凡尔纳奖”;2009年,29岁的她重新开始写作,在杂志《鲤》发表了小说《人字旁》。2013年,她出版小说集《人字旁》,两年后,出版小说《姨婆的春夏秋冬》,然而销量惨淡。没有人看,一度令她怀疑要不要写下去。直到2017年,她修改后的长篇小说《甲马》出版,进入豆瓣中国小说年度榜单,获得新浪年度十大好书、《南方周末》文化原创榜年度好书等奖项。在三年前的采访中,她回忆得奖时的感受,有种“太好了,我终于立起来了,我还是证明了自己,还是坚持下来了,可以堂堂正正”的感觉。

文学奖确实带来了名气和读者,也让《甲马》几度加印。“然而,事实证明,《甲马》卖得好也就那一两年,剩下的书,都卖得不好,”她叹了口气,“可能是我不行,也有可能市场就这样。”

全职写作之后,默音也接了一些日语翻译的工作。2019年,她着手翻译日本明治时期的女作家樋口一叶的选集,包括小说和日记。在此之后,她想翻译自己最喜爱的作家武田百合子,从《日日杂记》到百合子的丈夫武田泰淳的《眩晕的散步》,再到三卷本的《富士日记》。在翻译的过程中,她想要更多地了解作者,于是购入了大量资料,阅读同时代人的文集,走入历史的现场。

作为一名读者的好奇,推动她不断寻找、阅读、寻找。比如看到武田百合子获得了“田村俊子文学奖”,就想知道田村俊子是谁,为什么要用她的名字来设立文学奖,于是就开始阅读资料,回头发现一读就花了大半年的时间。她想写一点东西,整理自己阅读过程中的感受,“当时一边做武田百合子的翻译,一边在看田村俊子的资料,每天都好忙,感觉以前写毕业论文都没有这么忙。”默音说。

默音在伊豆半岛旅居(受访者提供/图)

她写了四篇非虚构文章,梳理从明治、大正到昭和,四代女作家的写作和生平,最终汇集成新书《笔的重量》(2025年出版),串联起一条日本女性文学的线索。“梳理着这些女性的写作历程,等于是透过文字资料重新端详她们走过的路,我在其中看到种种阻碍和限制,来自社会、家庭、性别和其他因素。”她在《笔的重量》序言中写道。

沿着纸路的端详,或多或少潜藏着默音自身的投影。“很多东西在一代又一代地被重复,当然到现在,很多事情可以由机器分担,但生活的钱还是需要人赚回来。我们与她们之间,同样在写作上也面临着相似的问题,”默音说,“但从另一个角度讲,她们比我们拥有更多的读者,那时候写一本畅销书就可以成为国民作家,毕竟以前人们获取娱乐或者信息的途径很有限。而我们有我们的问题,就是读书的人越来越少。”

相比于八年前,默音不再抱有要通过销量和读者来证明自己的迫切,反倒获得了某种淡然和轻松。她意识到,文学奖和销量带来的信心依旧是虚无,“因为,如果你依然要写作,你就会不断面临更多的挫折,既有自己写作方面的,比如没有写出自己想要的东西,也有外部的,例如出版后没有人看。”出去做活动遇到有看过她几本小说的读者,“我觉得简直是惊喜。”

“尤其是到今年,大家都切实感觉到卖书真的太难了,”她说,“所以我觉得,如果我还能用写作赚到基本的生活费,我甚至可以不在乎是否有很多人看,哪怕只有很少的读者,哪怕只有期刊这个只能获得稿费和有限认可的途径,先赚到生活费再说,攒几年,觉得有适合的时机再出书。”

“得奖有钱吗?”2017年,默音获得文学奖时,妈妈问她。八年后,我在采访时问她,“今天,如果一个人选择全职写作,你有什么建议?”她回答道:“要有存款。”

无论是写作还是翻译,默音都做得比较慢。而在工作之外,她还会因为好奇,就像好奇田村俊子这个名字一样,一时兴起去研究。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时间一点点过去,所有这些付出并不能保证一个成果。“但时间总是要花掉的,”默音说,“这是一个慢慢积累和消化的过程,不能保证这些东西将来都是有意义,可能最后只对我个人有意义。而我现在终于有一点时间可以看自己想看的东西,我还蛮珍惜这样的状态。”

要不要回去上班?默音直到最近还在想这个问题。“压力一直都在,只是在‘是否应该去上班’的琢磨中,好像又一年过去了。”

默音的画,“抄袭者不是像人们以为的那样,单是给自己挂一张和原创者相似的面具,而是直接拿走了别人的脸——被抄袭的原创者,除了愤怒,必然会感觉到某种丧失”(受访者提供/图)

“祝小说家打败小说窃贼”

更多人知道默音,是因为16年前的被抄袭事件。

2009年8月,默音在杂志《鲤》发表了小说《人字旁》,同年12月,杂志《最小说》刊发了作家林培源的《黑暗之光》。《最小说》论坛上有人指出《黑暗之光》抄袭《人字旁》,默音的朋友看到后,复印了一份《黑暗之光》交给她。2010年1月,默音在豆瓣上发表《作者声明:<人字旁>被山寨了》。通读了《黑暗之光》后,默音认为,“第一,此人抄袭了我的小说;第二,这不是单纯的抄袭行为,因为不是逐字抄,而是把故事改头换面,然后把适当的人物改写,但整个故事的进展,以及最核心的概念,都被copy了。”

2022年3月,默音转发十多年前的声明,重提被抄袭事件。契机来得很偶然,默音在豆瓣上看到接连两位网友发布了被抄袭的维权声明,她“有种感同身受的不甘心”。这种不甘心,在旁观的视角看,也许来源于双方位置的不平衡:一位是默默无闻的写作者,另一位是在文学创作和学术体制内都有着一份不错履历的成名作家。

相比于12年前发出声明之后的石沉大海,这一次,默音获得了很多支持。抄袭者也公开发文作出道歉。她感到自己还算幸运,“因为抄袭曝光本身就很偶然,再加上可能我的小说比较短,大家有耐心把我的作品看完,”她说,“如果是长篇,大家可能看到调色盘,就开始你说你的我说我的。”

对一个被抄袭的人而言,发表声明、维权、获得支持是一回事,而另一件事也许更为根本,因为它只能靠自己来解决:是否要放弃写作?“这个疙瘩会一直存在,”默音说,“是会消磨掉你自己的创作热情的。”

重提抄袭之前,默音写了一篇小说,名为《上海之夜》,收录于她2025年出版的小说集《她的生活》。小说里,图书编辑龚清扬、日本作家须川和匈牙利作家艾斯,三人在上海的一间酒吧里讨论着各自成为作家的原因。你开始写作,究竟是出于自由意志,还是命运的安排?龚清扬讲述了写网络文学的作家A被某个知名作家抄袭的故事。须川听完说:“要写啊。只有继续写,写自己想写的,才是最佳的复仇!”他转头对艾斯说,“遇到抄袭者是命运,这时候,写还是不写,取决于自由意志。”龚清扬似乎成为默音的化身,她借着人物叙述着自己心境的转变:“她一直没再写小说。她以为自己再也不会有对写作的向往,直到须川那句关于复仇的话,重新扰乱她花了好久才得以平静的心湖。”

在小说结尾,也是酒局的收场时刻,三人举起酒杯。须川说:“干杯,为了所有等着完成的小说。”艾斯说:“祝小说家打败小说窃贼。”龚清扬说:“敬自由意志,意志终将战胜命运的安排。”

“我现在的状态是,有一定的好奇心,和仍然有想写的东西,写作热情还没有完全磨灭,但是我也不知道能够持续多久。”默音说。

默音和朋友们在婺源观鸟(受访者提供/图)

“我想看清它”

2023年4月1日,默音开始观鸟。那天,她在东京拥有了第一个望远镜。

旅居日本的她和朋友去新宿御园看樱花,花如云海。树上有无穷多的鸟,在花间跳跃、啄食、鸣叫。她即使戴着眼镜也没法看清,尝试用手机拍下它们,也只能捕捉到一个个模糊的黑点。她录下视频发给在北京的自然写作者欧阳婷,对方熟悉各种鸟类。“这是栗耳短脚鹎,”欧阳婷告诉她,并附上一张特写照片,一只有两个小红脸蛋的鸟。看到照片,默音很激动,拉着身边的朋友说,“你看这鸟多可爱。”

我要怎么才能看到它,看清它?默音问欧阳婷。对方推荐她买一个入门级的望远镜。网购的望远镜于次日抵达。默音带着它,去附近的真田濠散步,她再次遇见了栗耳短脚鹎。第一次,她从望远镜里清晰地看见一只鸟站在花枝上吃花的憨态。“作为近视眼,”默音说,“像是受到了一种文化冲击。”

默音拍摄的栗耳短脚鹎(受访者提供/图)

“认识了一种鸟,就想认识更多。”她在几个月后的文章里总结观鸟的开启,有时是“古法观鸟”,拿着望远镜,纯粹地看,用眼睛和耳朵捕捉鸟的样貌和叫声;有时候光看还不够,又买了长焦相机,遇到不认识的,拍下来,带回去查询,让名字与形象一一对应。“不知不觉中,我累积了一些名字,名字通往记忆,是个人与自然相连的私密瞬间。”她写道。

默音在采访时打开了自己在eBird网站上的记录,从2023年到现在,已留下276条记录清单。

观鸟之前,夜鹭是她在上海为数不多能叫出名字的鸟。因其体形实在难以忽略,常在她家附近的河道捕食、停留,她每次路过都会稍微看两眼。“有些事物,当你不关心时,它仿佛不存在,”默音在文章里写,“当你开始起身张望,另一个世界就在那里,以它浩大的变迁和循环,从过去到未来。”

2025年4月,她受邀去同济大学创意写作班做讲座。问答环节,有学生提到自身写作的困境,觉得没有生活经验可写。默音有些诧异,因为这些学生都是在职人士,既然在上班,为什么没有东西可以写?她想了想说,“可能大家看手机太多,在屏幕上过别人的生活。”在现场,她再一次提到“出去走走看看”。

默音周围的朋友也在观鸟,他们拉了一个观鸟群,群里面大多是文字工作者。

“我开始减少对着电脑的时间,一周至少有一天出门走个十几公里,穿梭在山间,寻找更多的邂逅。”默音在随笔《观鸟一年》中写道,“等我回过神,此前被忽略了二十多年的自然,成了今年以来给我最多快乐的所在。”

余杭农商行5%股权公开竞卖,起始价超过8.3亿元

界面 界面 06-21 15:24

阿里巴巴资产处置平台信息显示,杭州余杭金控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将于7月中旬,在该平台对浙江杭州余杭农商行8175.26万股股权项目进行公开竞价,竞拍起始价约8.347亿元。公告提及,竞买人应为余杭区或临平区企业。据了解,杭州余杭金控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系余杭国资集团旗下企业,持有余杭农商行8175.26万股股份,占该行总股本的5%。截至去年末,余杭农商行资产规模超过2500亿元。(人民财讯)

从恒河之滨到全球热潮:瑜伽现代化的文化蝶变与中国启示

澎湃新闻 澎湃新闻 06-21 15:23

导语

在印度北部喜马拉雅山麓的瑞诗凯诗(Rishikesh),恒河水流经这片被称为“世界瑜伽之都”的圣城时,晨雾中总漂浮着低沉的梵唱。公元前3000年印度河流域文明遗址出土的泥板上,清晰刻画着类似“树式”“坐姿冥想”的图案,印证着瑜伽作为远古身心实践的存在。1893年9月11日,29岁的印度僧人辨喜(Swami Vivekananda)身着藏红花僧袍,在芝加哥世界宗教会议上以“兄弟姐妹们”的平等称谓开场,其演讲《印度教的理想与现实》震动全场,《纽约时报》次日以《东方智者点燃西方灵性之火》为题,报道这位“来自恒河的哲人”如何用英语诠释瑜伽的普世性——“它不是某一宗教的私有财产,而是人类探索心灵自由的共同遗产”。如今,当纽约曼哈顿的白领在42层落地窗前练习阿斯汤加瑜伽,当上海豫园旁的老茶馆推出“禅茶瑜伽”体验课,这项跨越五千年的古老智慧,正以“健身运动”“文化符号”“精神疗法”等多元面貌,成为全球化时代的文明对话样本。值此国际瑜伽日,让我们沿着历史脉络,解码瑜伽的全球化密码。

一、从神庙到都市:瑜伽的现代化历史轨迹

(一)神智学运动与早期西方认知

19世纪末的西方社会正经历工业革命后的精神空虚,神智学运动(Theosophy)应运而生。1875年,俄国移民海伦娜·布拉瓦茨基(Helena Blavatsky)在纽约创立神智学会,其著作《秘密教义》宣称“东方智慧是解开宇宙真理的钥匙”,掀起西方对印度哲学、佛教冥想的系统性探寻。德国学者海因里希·齐默(Heinrich Zimmer)耗时十年译注《印度哲学》,将瑜伽八支理论拆解为“心理训练-生理调控-宇宙认知”的现代学科框架,被《泰晤士报》评价为“为东方神秘主义装上西方理性的齿轮”。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Carl Jung)在1929年与汉学家卫礼贤合译《金花的秘密》,直言“瑜伽的冥想实践与分析心理学的无意识理论形成跨时空共振”,其苏黎世诊所甚至将冥想纳入治疗方案。

英国语言学家马克斯·缪勒(Max Müller)主持的《东方圣书》系列翻译工程(1879-1904)具有里程碑意义,其中1903年出版的《瑜伽经》英译本首次完整呈现“制戒、内制、体式、调息、制感、专注、冥想、三摩地”的八支体系,引发剑桥大学“东方学”研究热潮。与此同时,《西藏度亡经》的西方译介(如1927年沃尔特·埃文斯-温兹译本)引发公众对“东方死亡哲学”的猎奇,《纽约客》曾以《瑜伽:从恒河到哈佛的灵魂之旅》为题,报道哈佛大学生物系教授试图用脑电图记录冥想者的“濒死体验”。尽管神智学运动后期被科学共同体斥为“伪科学”,但其培养的学术群体——如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瑜伽研究小组,为1930年代辨喜的访美传播埋下伏笔。

(二)辨喜的跨洋传播与形象转折

1893年芝加哥世界宗教会议上,辨喜的演讲策略充满文化适应智慧:他刻意淡化瑜伽与印度教密宗的关联,将其提炼为“通过控制意识波动实现精神自由”的普世实践,并巧妙引用《圣经》金句“你们要进窄门”类比瑜伽修行的专注性。这场演讲可以说是瑜伽在西方传播的转折点。在演讲成功后,辨喜开始系统性在美国传播瑜伽及印度思想。1895年,辨喜在纽约千岛公园建立首个西方瑜伽中心,首批学员包括石油大亨约翰·D.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及其夫人劳拉,后者在日记中写道:“瑜伽的呼吸法让我在曼哈顿的喧嚣中找到内在平静。”

然而瑜伽形象的发展也并非总是如初始那般平静,1911年法国冒险家皮埃尔·阿诺德·伯纳德(Pierre Arnold Bernard)的丑闻彻底扭转了瑜伽形象。这位自称“西藏密宗大师”的江湖骗子在纽约开设“梵语学院”,以“灵修”名义诱骗女性信徒,《纽约世界报》以《密宗仪式惊现死尸与少女》为题连篇累牍报道,尽管最终因证据不足撤诉,但“瑜伽=淫乱仪式”的污名化标签迅速蔓延。1913年美国国会通过《排外法案》修正案,将印度瑜伽师纳入“不受欢迎的亚洲移民”范畴,直至1965年《移民与国籍法》修订,才解除对印度宗教人士的入境限制。这一时期唯一例外是尤加南达(Paramahansa Yogananda),其1946年出版的《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用“东方哲人的美国梦”叙事软化了公众偏见。

(三)身体瑜伽的科学化与商业化转型

20世纪中叶,两位关键人物推动了瑜伽向“身体实践”转型:帕塔比·乔伊斯(K.Pattabhi Jois)与艾扬格(B. K. S. Iyengar)均师从瑜伽大师克里希纳玛查里亚(Krishnamacharya),致力于将瑜伽纳入准医学框架。乔伊斯创立阿斯汤加流瑜伽(Ashtanga Vinyasa Yoga),强调“有节奏、有序变换体式”的有氧运动属性,其1975年访美后,在加利福尼亚州开设工作坊,吸引好莱坞明星与运动爱好者。同期发行的《瑜伽杂志》Yoga Journal内容显示,1970年代美国瑜伽教学已基本剥离“超然性”元素,聚焦身体力量训练。

艾扬格在英国的传播路径更具医学色彩:因幼年疾病经历,他开发出借助砖块、伸展带等工具的精准顺位体系,1966年出版的《瑜伽之光》Light on Yoga以600余幅解剖图标注体式细节,成为瑜伽体式标准化的重要文献。1969年,内伦敦教育局(ILEA)将艾扬格瑜伽纳入体育课程,明确“只教授体式与调息,摒弃冥想等精神内容”。这种“去神秘化”策略使瑜伽快速融入西方教育体系,但也导致传统哲学内涵流失——如《哈达瑜伽经》中“身心一体”的修行目标被简化为“身体塑形”。

伴随1960年代新纪元运动(New Age Movement)兴起,瑜伽因“结合东方传统与现代科学”的形象再度升温。这场源自西方物质主义危机的思潮,将瑜伽冥想视为“重构人与自然精神和谐”的路径,艾扬格瑜伽与阿斯汤加瑜伽因“可通过心理学解释效果”成为主流。1980年代“里根-撒切尔主义”推动个人主义与健身热潮,两类瑜伽进一步商业化:乔伊斯的弟子在洛杉矶创立高端瑜伽品牌,艾扬格则通过全球巡回工作坊建立权威体系,至此瑜伽彻底完成“从灵修到健身”的形态蜕变。

(四)中国本土化实践:从健身到文化融合

1980年代,瑜伽通过多元渠道进入中国公众视野:1981年《世界科学》译介美国论文《瑜伽与生物反馈疗法》,成为中国知网(CNKI)最早的瑜伽研究文献;1985年起,由张蕙兰主讲的《蕙兰瑜伽》系列节目,在中央电视台一台和二台以每周7天、每天2至3次的高频率播出,持续至2000年,每日收看量达数亿人次,收获极高收视率,让瑜伽走入千家万户。同一时期,《南亚研究》期刊发表《论早期瑜伽派的学说及其特点》,显示学界开始关注瑜伽的哲学背景。据2000年前论文统计,中国瑜伽研究主要分布在宗教、体育、中医学等领域,反映出初期认知兼具“健身属性”与“文化猎奇”特征。

2000年后,瑜伽在中国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以中国知网的数据为例,“瑜伽教学”主题论文数量在2014年达到年度峰值(图1)。高校体育课程纷纷引入瑜伽模块,商业瑜伽馆也大量涌现。本土化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北京体育大学创编了“太极瑜伽”,将太极拳的“棚捋挤按”技法与瑜伽拜日式相结合;上海中医药大学开发出“经络瑜伽”,在体式中融入穴位按摩理念。不过,行业的快速扩张也滋生了诸多乱象。依据2023年首届国际体育科学大会中发表的《国内瑜伽产业发展的困境与纾解》一文,国内瑜伽产业面临“行业秩序混乱、政策法规滞后”等问题。

图1:以“瑜伽”为主题,中国知网生成的相关主题发文量趋势图,2025.5.20

从传播路径看,中国接受的瑜伽已是“祛魅化”的西方改造版本——仅保留体式与呼吸法,剥离宗教与哲学内核。这种“健身化”转向虽扩大受众基础,但也引发了反思:如艾扬格晚年著作《生命之光》强调心灵瑜伽的重要性,中国部分学者呼吁避免“过度世俗化”,在推广身体锻炼的同时,可借鉴“禅修瑜伽”等形式,探索传统精神内涵与现代生活的结合可能。换言之,要从“中道”出发,既保留瑜伽的传统精神,又适应现代生活需求。

二、瑜伽现代化的特征与挑战

(一)四大核心特征:都市化、商业化、科学化、健身化

瑜伽现代化进程呈现显著的“都市化特征”,传播中心聚焦于全球大都市。例如帕塔比·乔伊斯选择美国加州(洛杉矶、旧金山)、艾扬格以英国伦敦为基地,通过开设高端工作坊吸引都市中产。这种选址策略与19世纪末至20世纪西方城市化进程高度契合——工业革命后都市人群对身心调节的需求,为瑜伽提供了理想土壤。

“商业化运作”贯穿瑜伽传播的全程。1970年代起,西方涌现出首批瑜伽商业品牌,如美国“Integral Yoga”与英国“Yoga for Health”,通过发行教学录像带、开设连锁课程盈利。及至21世纪,瑜伽产业形成完整链条:Lululemon等品牌通过瑜伽服饰销售、线上课程订阅、线下社群活动,构建年产值超百亿美元的商业帝国。而在商业化运作也是瑜伽经科学化改造后,人们得以接受这种运动的结果。

“科学化改造”是瑜伽突破文化壁垒的关键。1972年《科学美国人》发表《冥想的生理学》,证实超验冥想可引发清醒的低代谢状态,包括氧气消耗、血乳酸水平下降等特征,与睡眠、催眠等状态有显著差异;1976年《柳叶刀》刊登高血压患者对照实验,显示超验冥想练习者在12周后血压显著下降,部分效果持续至6个月后。这些研究为瑜伽贴上“科学健身”标签,推动其进入主流医疗体系。

“健身化转向”则是瑜伽现代化最直观的结果。1980年代后,大部分的西方瑜伽课程仅保留体式训练,冥想环节被简化为“身心放松”。英国体育课程在接纳艾扬格瑜伽时,明确剔除了“制戒”“内制”等伦理规范;阿斯汤加瑜伽通过好莱坞明星简·方达的推广,成为“塑形减脂”的代名词。这种转型使瑜伽受众从“小众灵修者”扩展至全球3亿健身爱好者,但也导致《瑜伽经》中“八支体系”的完整性丧失。

(二)文化冲突与传承困境

1.科学与人文的张力

现代瑜伽的“科学化”以牺牲精神内涵为代价。《哈达瑜伽经》开宗明义指出,体式是“通往心灵修行的阶梯”,但当代瑜伽教学中仅有极小部分包含冥想指导。这虽与冥想练习的专业性有关,但更多的是对其忽视的结果。艾扬格在《生命之光》中批评:“当我们用解剖学分析体式时,却忘记瑜伽的本质是控制心的波动。”这种割裂在脑科学研究中尤为明显——fMRI扫描显示,瑜伽冥想激活的默认模式网络(DMN,即大脑在静息状态下活跃的神经网络)与传统“开悟”体验相关,但现代课程极少阐释这种神经机制的哲学意义。

2.商业化与纯粹性的冲突

商业化催生“导师权威”的异化。1911年皮埃尔·伯纳德的丑闻、2019年阿斯汤加创始人乔伊斯弟子的性侵指控,暴露了“灵修导师”制度与现代法治的冲突。商业利益驱动下,部分机构刻意强化“大师崇拜”,如热瑜伽创始人比克拉姆要求学员签署“绝对服从协议”,最终因涉嫌精神控制被起诉。

3.本土化适应难题

西方对瑜伽的“创造性误读”贯穿其近代传播史。神智学运动将瑜伽简化为“东方神秘主义技法”,辨喜的“普世哲学”包装实则剥离其印度教根系,而中国“太极瑜伽”等创新虽融合本土元素,但其可能依旧停留在“传统符号的表面拼贴”,而并未进入文明交流以及哲学对话的层面。这种适应过程中的“文化折扣”,导致瑜伽在不同文明中呈现“碎片化”形象。在印度,它仍与宗教仪式紧密关联;在欧美,它是纯粹的健身活动;在中国,它则兼具养生与时尚标签。

三、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传播启示

瑜伽的现代化历程揭示了古老文明在全球化中的独特传播逻辑:它既非单向度的“西方化”,也不是原教旨主义的“文化固守”,而是通过持续的“创造性转译”实现跨文明对话,其核心在于通过“文化融合与本土化”“科学化与现代化”及“文化传播与社会参与”实现跨文明对话与时代适应性转型。这一过程对我国传统文化走出去具有启示价值。例如辨喜在芝加哥的演讲,将《瑜伽经》的“制心一处”与西方心理学的“意识控制”对接;艾扬格用解剖学语言重构体式体系,使瑜伽成为可被现代科学解释的身心技术。这种“文化转码”策略,使其在保持核心特质的同时,突破地域与信仰的边界。

“文化融合与本土化”是贯穿瑜伽传播始终的模式。早期西方对印度文化的主动了解,中期印度僧人针对西方“物质侧重”调整传播策略,后期以科学化、健身化完成现代化改造。“科学化与现代化”是瑜伽突破文化壁垒的关键策略。医学与心理学研究(如《科学美国人》《柳叶刀》的实验)证实其生理心理效益,借助媒体传播获得西方主流社会认同。在“文化传播与社会参与”层面,瑜伽的全球化传播既依赖其在公益、精神修养领域的功能发挥,也得益于新媒体时代的形象管理。

在当代,瑜伽更成为“全球本土化”的典型案例。印度本土衍生出“企业瑜伽”——塔塔集团为员工开设包含冥想与梵唱的减压课程,将传统灵性实践转化为现代职场健康方案;日本出现“日本瑜伽”或称“心身统一道”,随着季节的改变而转变所练习的动作;非洲国家则结合部落舞蹈节奏,创造出具有本土特色的“科米特瑜伽(KemeticYoga)”。这些实践表明,瑜伽的生命力在于其“文化包容性”——既能作为标准化的健身模块,又可承载不同文明的价值表达。

综上,瑜伽的现代化路径表明,文化传播的核心在于“动态适应性”——在保持传统精髓的前提下,通过文化转译、科学阐释和社会参与等方式,实现与现代社会的和谐共生。这为我国文化传播提供了镜鉴:唯有主动回应时代需求、平衡多元价值、遵守法律伦理,才能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张力中,推动传统文化复兴与传播,助力社会进步。

四、结语:在文明互鉴中守护文化基因

从恒河岸边的冥想石到上海外滩的瑜伽馆,瑜伽的现代化历程揭示了古老文化的复兴密码:文化传播不是单向度的输出,而是在碰撞中完成基因重组。瑜伽的成功在于以科学理性消解“神秘壁垒”,以商业运作扩大影响力,却也因过度世俗化面临“灵魂失落”。对我国传统文化而言,瑜伽的启示不仅是方法论层面的“适应策略”,更是价值观层面的“平衡艺术”——在保持传统精髓与拥抱现代性之间,在服务社会与坚守超越性之间,找到属于中国传统的“中道”。

正如艾扬格晚年在《生命之光》中重新强调心灵瑜伽的重要性,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传播终将回归本质:真正的文明对话,是让古老智慧在现代土壤中扎根,而非让现代性吞噬文明的灵魂。值此国际瑜伽日,或许我们更应思考:当身体在瑜伽垫上舒展时,如何让精神也找到归家的路径?而在技术割裂与意识形态冲突的当下,瑜伽的呼吸法蕴含了深层启示:吸气与呼气的交替如同文明的吐故纳新,身体的伸展折叠恰似文化的碰撞融合。今年国际瑜伽日主题“Yoga for One Earth, One Health”(瑜伽,让地球共生,令健康同在)揭示了其终极价值——不是征服或同化,而是如瑜伽“树式”般深扎地球,渴求全人类的福祉。

对话|为何恐渐冻症人群越来越多了?脑机接口可以带来什么?

澎湃新闻 澎湃新闻 06-21 15:23

2025年6月21日,是第二十五个“世界渐冻人日”。肌萎缩侧索硬化(简称ALS)俗称渐冻症,这是一种罕见的致命的神经系统疾病,也是运动神经元疾病最常见的类型。

2014年,“冰桶挑战”风靡全球,作为罕见病的“渐冻症”,在国际上掀开全民认知的一角。近年来,在中国国内,抗疫英雄张定宇、京东副总裁蔡磊罹患渐冻症的事件频繁被媒体关注报道后,“渐冻症”似乎已经变得不再那么“罕见”,社会大众的认知度也在与日俱增。

“在大家都知道和了解这个疾病之后,我们也发现,临床上来就诊的患者越来越多了,但这并不一定代表权威流行病学意义上的‘渐冻症’患者数量的增长。只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恐‘渐冻症’人群越来越多了。”6月19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陈嬿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专访时道出了社会对于“渐冻症”的认知变化。

为何恐渐冻症人群越来越多?渐冻症如何才能精准诊断?基因疗法、干细胞疗法、脑机接口技术,创新医疗科技的出现与应用,能否为“渐冻症”人群的诊疗带来希望?陈嬿也一一进行了解答。

陈嬿正在帮助一名患者进行诊断。受访者 供图

澎湃新闻:为何说现在恐“渐冻症”人群越来越多了?

陈嬿:这些年来,我们在门诊中明显可以感受到,怀疑自己是“渐冻症”的患者越来越多了,有些患者不知道什么是运动神经元疾病,但你问他“渐冻症”,基本都说“听到过”。

在门诊里,很多并没有被诊断为“渐冻症”的人,常常因为出现“肌肉不自主地跳动”的症状,从而怀疑自己得了“渐冻症”,尤其是手臂、腿部出现跳动的人。

在我最近一段时间的门诊中,差不多十几个求诊者中就会有1-2个人因此类原因就诊。通过我们问诊和体格检查,最后经过肌电图等一系列检查发现,这些人其实跟“渐冻症”无关。但因为“肌肉不自主地跳动”,有些人甚至会反复求医。我遇到过一名18岁的患者,多次就诊,肌电图检查3次均无异常,至今没有任何一点迹象表明他患了“渐冻症”,但家人仍然怀着担忧和焦虑的情绪。还有一些中老年人,或因骨折后肌肉萎缩,或常常觉得自己没力气,从而过分焦虑,怀疑自己得了“渐冻症”。

澎湃新闻:“渐冻症”是通过什么诊断出来的?

陈嬿:“渐冻症”的诊断,主要依据特征性的病史和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的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体征,结合肌电图检查的结果来得出。而肌电图是最主要的客观诊断依据。绝大部分渐冻症患者的肌电图检查都有明显的异常表现,但也会有一部分人表现得不那么明显。部分患者处于发病早期,肌电图表现得不够典型,需要定期复查随访来判断。

同时,肌电图的检测也要看是否做得全面,做了多少区域,每个区域覆盖到多少肌肉,加上检测人员技术水平的影响,做出来的结果都可能不一样。

另外,肌电图反映的是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如果在体格检查中发现的是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体征,那么肌电图是做不出来的。

澎湃新闻:如果家族里有人得了“渐冻症”,会遗传给下一代吗?

陈嬿:其实到目前为止,“渐冻症”的病因仍然是不明确的。有5%-10%的患者是遗传因素导致发病,因此遗传的只占一小部分。但这并不是说你是“渐冻症”患者就会有5%-10%的概率传下去。而是说所有“渐冻症”患者中,5%-10%的人群是因为基因突变造成“渐冻症”,这一部分患者可能会遗传下去。

最常见的遗传方式是显性遗传,他们的后代每一个会有50%患病的可能。当然有些人即使携带了突变基因,最终也并不一定会发病。

澎湃新闻:目前在“渐冻症”的治疗手段上,有什么突破吗?

陈嬿:截至目前,“渐冻症”仍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疾病,国内外已上市的药物中仅仅能延缓疾病的发展,过去患者常常服用利鲁唑、依达拉奉这两种“老药”进行治疗。2023年,用于治疗渐冻症的“苯丁酸钠与牛磺二醇合剂”在美国和加拿大有条件上市,但2024年这一药物因3期临床试验未达到研究终点都已经撤市。

2025年6月10日,靶向治疗药物“托夫生注射液”在国内正式商业上市,已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开展全国首针注射治疗。这是我国首个针对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基因突变所致成人渐冻症(SOD1-ALS)的疾病修正治疗药物。但需要指出的是,SOD1-ALS患者约占全部渐冻症患者的2%。这一药物价格较高,美国治疗费用一年约180万人民币,中国治疗费用第一年约70万人民币,但需要患者递交申请、通过国内慈善捐赠用药才可以实现。

澎湃新闻:目前国内外在干细胞疗法、基因疗法领域,对“渐冻症”治疗是否带来一些希望?

陈嬿:干细胞疗法于2011年由BrainStorm公司发起,由耶路撒冷哈达萨医学中心招募患者,至今已经持续了10多年,2022年发布的Ⅲ期临床试验结果未达到主要终点,美国药监局拒绝这一药物批准上市。但目前公开资料显示,BrainStorm公司又再次启动了ⅢB期临床试验。

而在国内,干细胞疗法的探索还很少。目前,我国批准了首个也是唯一一款异体通用型药物iPSC细胞治疗渐冻症的临床注册研究。该研究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牵头,目前已开始招募病人。

而在基因疗法领域,我国也正在开展药物治疗的探索,如RJK002注射液,于2024年5月9日获国家药监局审评中心临床试验默示许可,这是中国首款获批临床的渐冻症AAV(腺相关病毒)基因治疗药物,也是全球首款靶向蛋白质异常聚集的渐冻症AAV基因治疗药物,目前处于I期临床试验阶段。还有一款AAV基因治疗药物SNUG01,目前已经启动全国多中心的临床研究,正在招募患者过程中。

过去,我国对干细胞疗法、基因疗法持谨慎、保守态度,但从这两年的情况来看,从临床研究的审批速度来看,越来越多的创新疗法出现了,这说明国家对于创新药研发的支持力度正在不断加大。

澎湃新闻:脑机接口技术这两年来特别火,目前这一技术可能给“渐冻症”患者治疗带来希望吗?

陈嬿:早在2016年,荷兰就通过脑机接口技术,在全球首次为一名四肢瘫痪无法言语的重度“渐冻症”患者开展治疗,在其大脑植入电极片,从而来帮助这名患者与外界沟通,从而开启了脑机接口改善残疾患者功能的新纪元。之后,陆续有用更新的术式和植入设备在“渐冻症”患者中进行临床试验,很大程度改善了患者的交流能力,令人鼓舞。

当然,我们也注意到,由于“渐冻症”病情会逐步加重,随着患者反应能力下降,运动大脑皮层出现萎缩,全球首例脑机接口技术的患者在7年后停止了使用设备,说明相对于脊髓损伤后遗症的患者,进行性加重的“渐冻症”患者使用该设备,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国内外一直也在开展非侵入式的脑机接口技术的研究,非侵入式最大优势是无创,但由于头皮和颅骨的阻隔和外界的干扰,深部脑电信号的获取差,信号分辨率低,工作效率比较差。但我相信,今后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也会有更好的办法去改进现有的技术手段。

目前,华山医院也正准备在“渐冻症”患者群体中开展植入式脑机接口临床试验,主要针对上肢功能障碍和言语困难的患者,还在伦理审议等准备过程中。

澎湃新闻:随着一系列创新疗法的出现,“渐冻症”患者群体的生存期是否在延长?

陈嬿:目前,从我们医院接诊的“渐冻症”患者来说,生存期从半年到40年的都有,生存期超过5年的大概占20%,超过10年的大概占10%。有一些“渐冻症”患者疾病进展很缓慢,这些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携带了缓慢进展表型的基因突变的患者。

随着一系列创新疗法的出现,我们也在门诊中经常被身边患者、朋友问“目前有没有新药”、“是不是可以试药”,其实我们很想告诉患者,患者理解的“试药”和医院里的“临床试验”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临床试验”规定某个阶段只能用一种试验药物,患者入组的标准也会严格规定,双盲研究还可能进入安慰剂组,我们也希望患者在理性对待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我们的临床研究。



普京:俄罗斯准备支持伊朗发展和平核能

澎湃新闻 澎湃新闻 06-21 15:23

当地时间20日,普京在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发言

当地时间6月20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国际原子能机构没有掌握伊朗试图制造核武器的信息。

普京表示,伊朗有权将核技术用于和平目的。俄罗斯反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包括伊朗获取此类武器。俄罗斯准备支持伊朗发展和平核能。

普京还表示,俄方已多次告知以色列,没有证据表明伊朗涉嫌意图获得核武器。

国际原子能机构认定伊朗违反《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义务

本月12日,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以19票赞成、3票反对和11票弃权的结果通过了针对伊朗的决议,认定伊朗违反《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义务,并表示正考虑将此事提交联合国安理会。据悉,这是近20年来首次国际原子能机构宣布伊朗违反核保障协议。

19日,伊朗外交部发言人巴加埃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国际原子能机构已变成以色列侵略伊朗的“伙伴”。

宁波海关连续在出口商品中查获侵权Labubu商品超3万个

界面 界面 06-21 15:18

近日,宁波海关所属大榭海关连续在出口商品中查获侵权Labubu商品。 查验过程中,海关关员发现其中的盲盒、面具的包装上印有“Labubu”“POP MART”的商标标识,其余的毛绒玩具、钥匙扣、点读笔、尺子、捏捏乐、水晶泥均使用与Labubu系列产品高度相似的图案。经联系权利人,确认这些商品均侵犯相关的商标权和著作权。经清点,共计34620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第四十四条、第九十一条的规定,海关依法对与进出境货物有关的知识产权实施保护,违法进出口侵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行政法规保护的知识产权的货物的,由海关依法没收侵权货物,并处以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特斯拉本财年将再投资约80亿美元

界面 界面 06-21 15:13

6月21日,特斯拉通过社交平台的官方账号宣布,截至今年年初,公司已投资约44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159亿元)的资本支出。仅在上一财年,特斯拉资本支出就达到约1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18亿元)。而本财年,特斯拉将再投资约8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74亿元)。(证券时报)

另类视角看中芯:港 A 价差背后,信仰鸿沟多大?

今日话题 - 雪球 今日话题 - 雪球 06-21 15:11
近期港股市场流动性泛滥后,很多内地和香港两地上市的股票,在港股的估值折价都是在缩小,甚至小部分公司都出现估值溢价了,港股中芯国际相对 A 股则走了一个完全相反的走势——自 DeepSeek 猛涨之后,近期相对 A 股的定价又开始往下滑了。

其实,海豚君刚看$中芯国际(SH688981)$ 时就有群友提出,这么一个国之重器的核心资产,中芯 A 股和 H 股为何这么大的价差,差时港股只有 A 股的 25%,DeepSeek 这种高光时刻也就只修复到了 52%,内地和外资的定价视角到底有什么不同?

本篇海豚君就从这个问题为出发点,更多站在中性视角,基于投入产出比,来看一下:

一、作为一门要求投资回报的生意,而非战略性资产,来看它的底色是什么样子的?

二、如何理解港、A 结构性的大幅定价差异?

三、当投资回报 “遭遇” 战略资产,如何理性看待中芯国际的投资?

在解决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顺便自然解决了港、A 不同资金背景,对待港股定价差的问题。

以下是海豚君对$中芯国际(00981.HK) 的详细分析:

从内地资金视角来看,中芯国际国内晶圆代工,甚至在整个半导体行业,几乎承担着全村人的 “希望”——在成熟制程上,它有最丰富的产能布局,在制程的向上晋级中,它在国内同行中也是绝对的龙一,它是晶圆代工国产替代的绝对一哥。

但本次的分析,我们不侧重这种 “长远而美好” 的幻彩故事,把它当成一个正常看投资回报的生意来做理性分析。毕竟股票投资讲的是未来它能给股东们带来什么的回报和收益,更确切的说——未来现金流。海豚君搓扁揉碎,来仔细梳理一下。

一、无底洞式投入

作为国内代工龙头,公司收入用 6 年时间把年收入翻了 2.5 倍,干到了 2024 年的80 亿美金,年复合增速 16%,超越周期波动,从收入端确实做出来了成长性生意的特征。

但同样重要的是,更凶猛的是资本开支,6 年翻了 4 倍,到了 2024 年的 73 亿;

拎重点:80 亿收入 vs 73 亿资本开支,等于是公司当年把 90%+ 的收入都换成了资本投入。注意这里 80 亿是收入不是利润。用现金性利润来算就更夸张了,当年现金性利润 38 亿(已把摊销折旧、股权等等加回),公司把自己当前赚到的钱,再乘以 2,又投入到生产中去了。

问题是,不仅是 2024 年这样,这些年来,几乎年年都这样。很明显,这种投入产出趋势下,自我造血远远不够。

至于为什么要这么高的资本投入开支,其实也非常好理解:中芯国际所做的晶圆代工行业,是一个重资产、重工艺的高门槛行业。

从光刻 → 沉积 → 刻蚀/清洗 → CMP → 量测/检测 → 其他工艺,每一道工序都是要重金砸设备才做的出来。

而且,芯片制程不说年年升级,也差不多两三年就要升级。开辟新制程,投入新产品是必须的刚性投入。

这里海豚君引入常规商业模式下的台积电来对比一下:

同为晶圆代工,台积电近 5 年来的毛利率都维持在 50% 以上,最新全年税后经营利润已经增长至 366 亿美元。

台积电的资本开支是明显是以 ROI 来驱动的——业绩好的时候多投点,业绩不好的时候收紧点”。比如:

台积电维持着 200-300 亿美元的年资本开支,但本身接近 400 亿的经营利润,加回股权激励与摊销折旧等非现金性支出后,实际可以归属于股东的自由现金流是正数。

也就是说,持有台积电的股东,是可以期待公司用正向现金流来回馈股东的。

而与台积电不同的是,较薄的现金性利润,中芯国际赚钱来的现金性利润完全覆盖不了高额资本投入。在没有关键技术突破,在可预期的范围内,它大概率都会保持这样的状态。

这种情况下,在海豚君磨平周期的长期预期当中,它的长期现金流预期就长成了如下情景——持续的负向自由现金流,需要持续补血。

二、血条谁来补充?

从技术竞争未来角度,这些投入是必不可少的。但这里的关键是自造血库不够的时候,到底血条有谁来补?接下来,就来看一下过往的血条是怎么补上的。

在翻阅$中芯国际(688981.SH) 的历史财报后,大致可以总结为三个来源: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特色注资”。而且这三个渠道就最近六年而言,基本平分秋色。

a) 发行新股:2020 年公司在国内科创板上市,通过发行新股筹得 75 亿美元的资金;再加上之前的可转债融资,七年合计融资 84 亿美金。

b)借款:这里包括了发债、银行借款、发票据等各种借钱方式,7 年合计净借款 94 亿美金。

c)非控股股东注资:年年都有,2022 年之前尤其多。7 年合计也是 94 亿美金,其中从 2020 年算起有 76 亿。

如何理解这几类融资?

① 股权融资:科创板上市融资,上市 IPO 定价不到 28 元人民币,当日涨上 95 元,之后漫长的消化估值期,目前是 80 元。对当时参与 IPO 的人,毋容置疑是赚的。

② 债权融资:这几项中,作为新兴产业的大国企,外部借款几乎天经地义。到 24 年底有息资产负债率也就 23%,而且深处政策扶持的战略科技产业,借款成本不高,作为股东自然是 “乐见其成”。

海豚君接下来重点讲一下第三点,这是相对特殊的一项,也是典型体现它 “战略龙头” 地位的地方:

通过对 2020-2024 年关联子公司(中芯南方、中芯京城、中芯深圳和中芯东方)的梳理,海豚君发现中芯国际在此期间设立子公司及增资扩股,大约合计筹集到 76 亿美元,这数字大致与非控股股东注资数目相吻合。

而注资的主要来源,基本都是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北京国资、深圳国资、上海国资等 “清一色” 的国有资金。

换句话说,凭借 “资本市场的筹资和国有资金的托底”,中芯国际继续承受着现阶段经营端 “入不敷出” 的窘境。

但需要注意的是,国有资金 “输血” 在近两年出现明显下滑的迹象,而在 2024 年公司收到非控股股东的注资金额仅为 2.8 亿美元,这远低于 2020 年的 26 亿美元,甚至之前的一些产业基金有退出需求。

假设融资来源上,仅净借款(借新还旧 + 额外借出更多)每年保持 15 亿美金,没有国有资金注入和公司股权融资的情况下,这样估算下来:

中芯国际每年要保持 70-80 亿美元的年度资本开支力度,除了用每年赚到的营运现金流 + 每年 15 亿净借款来做资本投入的资金来源之外,2025 还有 12 亿美金缺口,2026 年是 11 亿美金。

而再看公司目前现金消耗速度,25 年一季度在手 52 亿美元现金,中芯国际恐怕到 2026 年结束的前后,等在手现金消耗到 30 亿美金上下 2018-2019 年水平 20-30 亿水准的时,应该是又要新的注资或定增了。

这里补充一点,中芯国际 52 亿美金现金并非净现金,没有剔除借款,而今年一季度末到期待付的长期借款有接近 30 亿。

也因此,海豚君上面只能假设中芯国际不仅借旧还新,还会额外再借 15 亿美金(按过去历史均值水平估算)。

当然,到真正缺钱的时候,作为战略产业的龙头,需要时注资义不容辞,因此不会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现金风险。但它在技术突破之前,会实质性变成一个 “政策贷款 + 政府资本 + 社会资本” 共撑血条的 “无底洞” 式商业模式。

以公司最近的融资计划为例:公司打算出售中芯宁波 14.8% 的股份(具体交易价格还未公布),一方面能让中芯国际更聚焦于 12 寸晶圆等主业领域,另一方面也能给补充公司的现金流状况。

【备注:中芯宁波定位于成熟制程的特殊工艺半导体晶圆代工业务,主要涉及射频前端、MEMS(微机电系统)和高压模拟器件等领域。受下游需求低迷的影响,中芯宁波已经连续两年亏损 8 亿元以上。】

从上可以看出,中芯宁波的股权出售,就是成熟资产变现、社会资本参与的过程,虽然能在短期内对公司流动性进行补充,但在没有技术突破预期的情况下,资金注入是一个长久而持续过程。

要维持 70-80 亿美元的年度资本开支,以后也很难排除定增、发债等各种方式再次进行融资。

三、如何理解中芯国际港、A 结构性的大幅定价差异?

其实分析到这里,已经很容易理解,中芯国际作为国内半导体的一个数百亿美金的核心资产,港美股定价差异如此之大了。

对于国内资金而言,国内半导体的突破寄望于它:它有最丰富的产能布局;在国内一众同行中,与先进制程的距离差也是最小的;有持续的国家资金陪伴。如果最终一定要赌有突破的那一天,在成功的那一天,中芯国际大概率是站在前排 C 位的成员之一。

这种投资逻辑:

①对国内资金而言:真正适合是一个耐心资本、信念资本,以及以十年、二十年为维度的长钱陪伴,包含了半导体产业缩小差距的期待,另一方面也是 “为国助力” 战略格局的体现。这一苛刻的条件其实就过滤掉了市场上绝对多数,按季度考核绩效的资金,以及一哄而散的散户型资金。

②对海外资本而言:1)中芯国际首先资产上是不够稀缺的,有三星、台积电、联电、格芯等等可以选;2)不需要、大概率也不会是格局资本和信念资本;它们在配置上更基于回报期的一个跨资产配置,一个资产如果在 5 年左右的可见期内,都是一个 “资金低能见度的生意”,没必要死磕;3)投这种资产,与投其他的 H 股一样,需要承担汇率风险,需要考虑额外的资金成本。

也正是因为看待资产底层上的投资逻辑不同,导致它在国内资金眼中是一个稀缺的 “宝贝”,但外资眼中却稀松平常。

一定程度上,正如宁德时代在海外投资者眼中是一个全球技术领先的核心资产,愿意给估值溢价;但是在内资眼中,则是一个产能过剩、竞争激烈的红海资产,领先但不稀缺。这二家公司在港 A 市场上,一折价一溢价的背后,在海豚君看来,道理上有异曲同工之处。

这种看待资产的底层逻辑不同,带来的估值差,在资产基本面不发生大的变化的情况下,就是结构性的估值差异,很难消弭。

也正因如此,即使是港股的中芯国际,其实愿意去买的还是南下资金:中芯国际在港股市场上,南向资金占总市值的比例已经接近 3 成,远远高于其他公司。

而从过去一年股价变化看,公司股价从 16 港元的低点一度上涨至接近 60 港元,实现 2 倍以上的增长。而与此同时,公司沪深港股通持股占比从 27% 一度提升至 39%,这更是印证了南向才是港股中芯国际的边际定价资金

四、中芯国际的投资机会到底是什么?

总结中芯国际的作为投资标的基本面,可以看到:

a. 重技术、重资产、有门槛的生意;无论如何喊着国产替代,在技术突破之前,基本面上它所覆盖的制程都是成熟的周期性生意,它的业绩是随周期沉浮的。

b. 但作为国内行业龙头,无论概率如何,它又要必须肩负起技术突破的重任;无论前途是否可见,以及多久可见,都要持续的输血和刚性投入,让它实质性变成一个 “政策贷款 + 政府资本 + 社会资本” 共撑血条的无底洞式商业模式。

也因此,海豚君说了,本质上,与它的商业现状契合的是以十年计算单位的长钱和信念资本。但这并不是说普通的资金就不用参与了:

(a+b)综合起来,中心国际重资产投入 + 周期业绩 + 成长性期待的特征,它就像一个一直在一个别人早已跑了老远的成长性赛道上,背负着全村人的希望,准备好了起跑姿势,但骨骼还没真正长成,一直在 “成长预备役” 的重资产。

投资机会角度,在它真正起跑之前,它本质上就是一个重资产的周期生意,而周期生意本质上是 PB 估值:这类生意参考同行联电,估值区间基于周期位置不同,多数时间是在 1-2 倍的 PB 区间内波动。

同行更多 PB 比较可以发现,“台积电 7.7>中芯国际 2>格芯 1.9>联电 1.5”。其中台积电的 PB 最高,是由于台积电的大量资产主要集中于先进制程,并产生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具备明显的行业领先优势。而在其余各主流晶圆代工厂中,中芯国际已经享受了较高的 PB 倍数。

从收入规模看,中芯国际、联电和格芯的体量相对接近。虽然中芯在制程进展中稍领先于其余两家,但毛利率表现明显低于联电和格芯。

结合联电 PB 情况,中芯国际当前 PB 的相对合理范围在 1-2 倍之间。当中芯的 PB 数值大幅超过 2 时,表明公司股价中已经包含了过多乐观的预期。

五、小结:“成长预备役” 里的周期老兵

总结来说,能看到技术突破前,脱掉光鲜外衣,中芯国际其实是 1-2 倍 PB 的重资产标的。不同的是,相比于联电与台积电技术 vs 成熟的稳定分工,它除了周期属性,还有第二个 “成长预备役” 预期属性:

a. 每当 PB 低于 1 倍的时候,因为总会有国产替代和国内技术的故事冒出,在故事性加持下,它有更高的 PB 弹性,意味着 1 倍 PB 以下,它相比同类有更为确定性的收益和更高的向上弹性空间;

b. 但基本面上没有本质技术突破的情况下,每当故事性和宏大叙事(而且半导体向来不缺乏宏大叙事)拉高到 2XPB 的时候,它的周期特征,又很容易让追高的人站岗。

c. 对多数普通投资者而言,当股价在 2XPB 的时候,很多怀揣着长期美好叙事(也就是长期逻辑用作短期投资决策时候)投资的人,大多成了被动的长线投资者,持有三五年之后,发现它几乎没有什么中线持有收益。

不知道看着本篇文章之后,在中芯国际价格高位之际,一腔热血、蜂拥而上的散户投资者,能否带着更冷静的思考,在投之前想清楚,自己到底准备持仓多久,要赚的是什么钱?

<此处结束>



本话题在雪球有34条讨论,点击查看。
雪球是一个投资者的社交网络,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
点击下载雪球手机客户端 http://xueqiu.com/xz]]>

美的与格力定性对比

今日话题 - 雪球 今日话题 - 雪球 06-21 15:11
$美的集团(SZ000333)$ $格力电器(SZ000651)$

一、从公司治理来讲:

(1)美的是一家能够不断进步,不断变革的企业,公司管理层的迭代能力也很强。何享健自己有儿有女,为什么董事长的位置能够传给方洪波,因为何享健很早就意识到,公司治理需要靠机制,自己儿女不一定适合做美的未来的管理,美的需要更适合自己的职业经理人。

前段时间,一篇方洪波的采访中他提到自己只是一个美的的过客(网页链接{独家对话美的方洪波:我只是一个过客,不需要被任何人记住 }),了解美的的公司治理就知道其中的缘由了,从长远来看,方洪波只是美的管理机制下选择出来的职业经理人。未来还会有更多类似方洪波一样的优秀的经理人在美的的管理体系下选出来作为公司的董事长,站在未来的角度来看,方洪波的确只是美的历史上的一个过客(董事长)。

美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几次大的变革,每一次变革都带来了美的成长,也最终反应在了美的的财务数据上 :

1996年前,美的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产品线变多,产销不协调导致库存积压,组织僵化,规模不经济等各种问题开始集中爆发(1992年收入6.4亿元,1996年收入28亿元,但是1998年利润还比1992年低了2000万元)。于是,1996年年底,美的在规模较小的电机、电饭煲等经营单位进行了事业部制试点,效果不错。于是,1997年7月,美的开始进行全面的事业部制改革。1998年之后,美的的销售收入实现井喷式增长。

自2010年年营收过千亿元后,美的陷入了增长放缓、规模不经济的困局。多层级、多事业部的管理方式导致组织臃肿、人效低下、管理费用居高不下

2012年后,美的为了解决组织臃肿、运营成本高等问题,美的将原来的“集团—二级产业集团—事业部”三级组织层次调整为“集团—事业部”两级组织层次。这次扁平化改革,让美的的组织变得更加敏捷。这次变革,让人敬佩的是方洪波的魄力,2012年他刚接手美的董事长,就来一次大的变革导致美的收入下滑,大幅缩减公司员工数量。虽然现在看比较成功,但是在当时应该面对了较大的压力。

2015年之后,美的构建了许多平台型的组织单元服务于整个集团。包括安得智联、IoT、美的财务公司和中央研究院等等。构建632”信息化工程:统一6大系统、3个管理平台、2个技术平台,消除数据孤岛,支撑T+3流程拉通。T+3改革完成后,美的有了足够的利润来打价格战,在2019年率先开启价格战,并实现了对格力空调市场份额的反超(参见:网页链接{格力市占率下降的原因 };网页链接{空调价格战有效么?—龙头份额提升效果极为显著 })。

美的的事业部改革成功,是美的在家电领域不断横向拓展的重要原因。美的曾经也碰到过微波炉产品线差点被砍掉的事情,因为没有进行事业部改革之前,公司员工更倾向于去销售已经成熟的空调等产品,而对新产品没有销售的动力。事业部改革之后,让美的的每一个产品线都变得具有战斗力。

总的来讲,美的的事业部改革,就是一部放权的历史,让公司高管从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精力来思考公司的长期战略,组织结构变革,激发公司员工动力这些更为重要的事情上来

当然,没有完美的制度,美的的事业部制度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各自为战),所以美的的制度一直在不断地迭代。美的的T+3改革虽然实现了库存和物流成本降低,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参见:【达睿原创】切莫神话了美的T+3产销模式_降低库存美的集团T+3的效率缺失

(2)而格力,可能由于董明珠销售出身,在公司组织结构变革、渠道变革上总是慢半拍。

我认为董总是有路径依赖的,过去她靠做销售成功,在那个信息不发达的年代,销售对于一个公司太重要了。所以董总目前仍然活跃在销售一线(比如线上直播),但是我认为到了当前这个多变的时代,以格力今天的体量,一个好的董事长不应该冲在销售的最前沿。而应该把精力聚焦在更上层的战略维度,放在组织架构设计,制度设计,怎么去激发员工的创造力伟大企业的领导人一定是一个战略家,而不是一个执行者。想想任正非,华为今天的成功,源于高层的战略,源于高层制定了一套激励员工的制度,为什么今天华为干哪个行业,就能在哪个行业获得成功,因为华为顶层的制度设计,这套制度激发了员工的活力。当华为进入一个新的领域,管理层只需要判断这个领域是否值得长期投入,剩下的把华为的组织制度搬过去复用即可(推荐大家看《鼓动人心:华为奋斗者股权激励》)。另外举一个例子:雷军其实也是一个战略家。大家别看他今天活跃在网络上似乎是很耗费精力,大家可以去看雷军的《小米创业思考》,他复盘了过去为什么卓越网会失败,为什么做小米理论上是可行的(源自于对COSTCO模式思考),COSTCO能够在零售领域取得成功,那么小米背靠中国强大的制造业,在科技领域也就能成功。当他思考清楚后,就开始建团队干小米。为什么小米高管早在很多年前就集体在互联网与大家互动,因为雷军很多年前就认识到互联网是一个公司与用户重要沟通的渠道。没有雷军这些商业模式及战略的思考,小米绝对达不到今天的高度。

我受一位球友的文章启发(网页链接{【长文慎入】格力电器的三重认知:想说爱你不容易 }),梳理格力和美的的股权结构,董明珠今天的有很多行为我就更能理解了。为什么之前格力手机开机画面要出现董明珠?为什么格力现在开的店,要命名为“董明珠健康家”。猜测因为董明珠不是公司的大股东,如果不能平衡几大股东的利益,公司发展不顺利的情况下,很容易保不住自己董事长的位置。但是如果将个人与公司通过一些形式绑定,她董事长的位置及公司的低位可以更加稳固。(以上纯属我自己的猜测)

我其实是比较反感这种将个人IP绑定公司的行为的,因为个人的人设是容易崩塌的,会被流量反噬。把个人IP绑定公司,给公司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另外,把个人IP强行绑定公司是不从用户角度考虑的做法,试想一下,你的手机开屏是董总的照片,除非是董的粉丝,大部分人应该是不希望有这种画面出现的这种做法完全忽视了用户的感受,在各巨头都竞争的手机领域,格力手机失败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不知道当初董总的照片出现在手机开机画面,格力线下店铺命名“董明珠健康家”是怎么在公司通过的,我相信一定有反对声音,但是由于董的强势,依然推行了下去董在公司过于强势我认为是格力与美的公司治理的差距。因为一个大公司如果不是靠机制,而是靠人治,不重视集体决策,那么就更加容易犯错。

二、渠道变革方面:

美的的渠道变革实际上在本文前面已经提到过,美的早期在率先在小天鹅上完成了T+3的变革,随即在空调等产品开始推广。正是因为美的完成了渠道变革,渠道利润回流上市公司,美的有了更多的底气在2019年开始率先打价格战,完成了对格力市场份额的反超

在那个渠道为王的家电时代,格力无疑是优秀的,格力维护经销商利益,培养了一批敢打敢冲的经销商。但是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这种渠道模式的弊端也显现出来(信息时代,价格透明,经销商层级过多,导致加价倍率过高,极大不利于消费者。传统经销商模式导致的库存不透明也是一大弊端)。在美的完成了渠道变革后,格力管理层也意识到了变革的重要性,格力最近几年的渠道变革就是美的的翻版。美的更早意识到渠道变革的重要性,格力的渠道变革节奏偏慢

三、从多元化的角度来讲:

从多元化的角度来看,美的虽然看着产品线较多,但是实际上是较谨慎的。美的的多元化更多的是相关多元化,从开始的电风扇,一步步的围绕家电不断地拓展,事业部在卖老产品的时候会孵化新品类的产品,当新的产品孵化出来后又会被新的事业部承接,所以美的的多元化是事业部制度下不断裂变的产物美的的多元化是源于组织架构改革的成功。(即便后面收购库卡,也是因为公司工厂就需要大量的机器人。)

而格力的多元化,有一部分是上下游产业链的延伸,这一点做的和美的一样好(海尔在产业链的延伸相对就要差一些)。但是格力在银隆这个新能源汽车的多元化,则显得有些盲目,我并不是从今天的结果来评判,而是从当时来讲,银隆的新能源车与格力的空调、家电并不具有协同。格力一直从事家电行业,对于新能源车是个外行,正因为是外行,所以导致的结果就是董明珠被骗了(当初董明珠和魏银仓因为一次人民代表大会相识,董明珠就觉得银隆是中国新能源的未来。后面才发现银隆就是坑,与魏银仓的蜜月期没有几年就翻脸了。)

四、资本配置方面:

我认为两者的资本配置做的一样好。

美的集团自2013年上市以来累计实现净利润2750亿元,分红1344亿元,历史分红率48.9%。

格力自1996年上市以来,累计实现经理日2898亿元,分红1421亿元,历史分红率49%。

从历史分红率来看,两家公司非常的接近,格力还略高一些。但是美的给股东的体感更好,近些年股利支付率从40%逐步提高到70%左右,并且管理层还表示未来将会继续增大。而格力曾经有2017年的不分红,也有2020年的大手笔全部分,分红显得比较随意,不能给投资者一个稳定的预期。

从公司回购来看。格力自20年后多次回购股份并注销,4次回购总计回购300亿元,使得总股本下降了6.89%。虽然20,21年的回购价格并不算便宜,但是从回购注销的行为来讲,格力在这一点的做法非常值得称赞

美的的回购我这里偷个懒没去统计原始数据,根据长江商报的数据:美的集团5年抛370亿回购计划,美的的回购当前正在进行中,历史累计金额与格力接近。但是由于格力的市值只有美的一半左右,相似的回购金额对于格力股东更好,毕竟可以回购更多的股份。

为什么我认为美的总体上更加优秀,反而持仓格力要比美的多一些?

(1)最重要的是格力的低估值,我认为投资的第一性原理是你支付的价格要低于公司的价值,这就衍生出另外一个道理:任何优秀的公司的溢价都是有一定限度的。相信过去几年在高位买入茅台的投资者已经深深的体会到了这一点。

以格力目前TTM的PE7.5倍,美的TTM的PE13倍,由于两家公司的现金流质量都很高,用PE的倒数直接代表两家公司的现金流回报,格力对应的年现金流回报是1/7.5=13.3%,美的对应的年现金流回报是1/13=7.7%。静态来看格力的现金流回报要高于美的=5.6%(13.3%-7.7%)。在考虑两家公司未来估值都不变的情况下,美的的年化增长率高于格力5.6%,投资美的的收益才会高于格力,从我目前的认知来看,对于两家家电巨头公司来讲,如此大的体量,美的要在未来长期实现年化增长率高于格力5.6%是不容易的,我更愿意为格力目前的静态的低估值支付对价

(如果保守的计算的话,也可以用股息率来衡量,格力的股息率是6.7%,美的的股息率是4.9%。在两家公司估值不变的情况下,美的未来只需要年化增速高于格力1.8%,投资美的收益就可以超过格力(并且美的还在进行回购,管理层在股东大会明确说明未来将继续提高派息)。为什么我不使用股息率,因为两家公司目前的股利支付率不一样,格力目前的股利支付率只有50%左右,而美的有70%,我认为以格力的现金流及资产负债表情况,格力未来股利支付率达到70%的水平是可以期待的。)

(2)格力极低的市场预期:注意我上面测算收益的时候,强调的是两家公司的估值都不变,如果估值发生变化了那么收益率又会不一样。我认为格力估值提高的概率要高于美的,一是因为格力的静态估值就足够的低,二是,格力的治理缺陷,多元化不及预期都已经被充分定价。只要格力稍微有一些好转,当资本市场认识到格力没有想的那么差,那么估值就有提升的空间。毕竟格力最近几年的渠道改革完成后,格力有了更多的资本用来业务的发展,目前的格力手上有很多牌可以打(例如牺牲利润率,发展低价的晶弘空调。就像美的刚开始完成渠道改革后,低价抢占市场份额一样)。另外格力的海外业务也是被低估的,我在网页链接{格力电器笔记 }文章中提到过格力的海外业务虽然较美的、海尔要少。但是格力的海外业务自有品牌的收入占比高达70%美的只有40%。从格力外销毛利率的大幅提高也可以得到印证,格力的国际化更多的是走的质量更高、实现起来更难的自有品牌路线,步伐慢一点并不一定是公司的海外业务的能力差

为什么两家都要持有?

一是因为我懒,两家都持有方便我更好的研究。

二是因为我是一个家电行业外行,对这个行业的研究时间很短。格力的估值很吸引人,但是对格力的组织迭代,治理结构不那么放心,拉长时间看,担心格力过度消耗自己的家底。所以分散都买一点是对自己无知的保护,就像我自己在买资源股的时候,无法区分中海油和中国宏桥的投资价值,就干脆都买了一些(中国宏桥和中国海洋石油是我的港股主要持仓)。

写在最后:

格力的底子很厚,在家电行业尤其是空调领域建立了一定的品牌心智,但是如果组织不能持续保持迭代,这种较厚的家底也会随着时间被消耗。毕竟家电的品牌心智壁垒无法和奢侈品、高端白酒相比(这两类消费品都具有精神消费的属性,有时候价格高反而成了消费者选择的理由)。但是空调产品,价格高到一定程度,消费者就会有转向其他低价品牌的倾向。

这些年小米、奥克斯的崛起,美的空调市场份额反超格力,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格力坚持高价的定价策略。目前格力还能凭借过去的技术与品牌积累占据空调市场TOP2的市场地位,但是我们看到市场份额的下滑,显示着格力在消耗着自己老的家底。

最后,我觉得格力和美的的股东圈很不健康,存在相互诋毁的现象。这是投资中的禀赋效应,是投资的大忌。我自己持有格力仓位高于美的,但我认为承认美的优秀没有那么难

当然,格力只是相对于美的显得没有那么好,但是如果把格力放在整个A股市场,还是超越90%以上的标的。

网页链接{格力电器笔记 }

空调价格战有效么?—龙头份额提升效果极为显著

网页链接{格力市占率下降的原因 }

网页链接{从《董明珠传》看格力的价格策略 }

网页链接{非家用空调市场还有较大的增长 }

网页链接{为什么家电股当前股价不涨? }



本话题在雪球有36条讨论,点击查看。
雪球是一个投资者的社交网络,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
点击下载雪球手机客户端 http://xueqiu.com/xz]]>

我为什么买白酒?用市赚率看茅五汾泸估值

今日话题 - 雪球 今日话题 - 雪球 06-21 15:11
白酒过去几个月连续下跌,与指数呈现截然相反的走势,成为年度最差板块,飞天茅台批发价跌破1900元,再叠加“史上最严”的禁酒令,最很多人直呼白酒不行了,年轻人不喝白酒了,白酒业绩要腰斩,白酒没有未来了……每个人的看法不一样,以上的观点无可厚非。作为重仓白酒的我,今天从市赚率估值角度看一下白酒的估值如何。

估值模型:市赚率,发明者@ericwarn丁宁 ,公式:市赚率=市盈率/净资产收益率(PR=PE/ROE),市赚率1PR为合理估值,大于1PR和小于1PR则为高估和低估。

1、茅五汾泸PR走势

贵州茅台PR走势(绿色线):

五粮液PR走势(绿色线):

山西汾酒PR走势(绿色线):

泸州老窖PR走势(绿色线):

2、估值对比分析

通过市赚率走势对比可以看出,五粮液、山西汾酒、泸州老窖的PR最低值均出现在2024年9月份,也就是924行情开始前市场最低迷的时刻,而贵州茅台在今年的6月份又创新低,大概是由于明星产品飞天茅台批发价的持续下跌造成的资金出逃。

四大白酒的市赚率历史最低值远远低于当前的值,一方面可见2013年白酒塑化剂对白酒的影响有多大,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当时的市场错误定价有多离谱。

3、当前的白酒会跌到2013-2014年的水平吗?

我个人认为是很难的。市场定价机制越来越完善,2013-2014年A股市场还处于不太成熟的阶段,市场出现大幅的离谱定价屡见不鲜,10年后的今天,资金越来越聪明,最典型的当属量化资金,错误定价出现的概率也会越来越低。

最后我要说的是,根据市赚率进行建仓其实就是左侧买入,如果你认为自己买入的公司没问题,那只需要承受时间的洗礼即可,但往往这个过程是最难熬的,有时候股价持续下跌,ROE也持续下跌,我们很难不怀疑自己的判断。

$贵州茅台(SH600519)$ $山西汾酒(SH600809)$ $五粮液(SZ000858)$



本话题在雪球有99条讨论,点击查看。
雪球是一个投资者的社交网络,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
点击下载雪球手机客户端 http://xueqiu.com/xz]]>

A股进入牛市第四阶段,主流板块是什么?

今日话题 - 雪球 今日话题 - 雪球 06-21 15:11
最近感觉,A股牛市进入第四阶段,后面还有快速上涨的6个月左右。翻到2020年7月的文章,现在依然有效。胜宏科技,写得挺清楚的,但我并没有在上面赚到钱。

2025年下半年的主流板块是什么?2025年6月18日判断:今天是个变盘日。从走势来看,消费电子,PCB可能成为后面的主流板块。

2023-2025年,是小微盘的牛市,前期涨幅较大。后面我更倾向于100亿左右的股票。

这轮牛市的时间划分:

2022年12月23日-2023年4月,普涨阶段。

2023年5月-2024年9月25日,板块轮动阶段。AI算力,半导体,华为,机器人等很多科技板块。中间经历了2024年1-2月初微盘股的崩盘阶段。

2024年9月26日-2025年5月25日,经过三天普涨,后面分化。机器人,AI轮动,穿插创新药等。

2024年5月26日起,我觉得需要等事件,或者是行业趋势,或者是大的政策。行业趋势,我认为华为相关突破;政策的话,我觉得科创板。

A股进入牛市第三阶段,主流板块是什么?

原创 行中衡 行中衡 2020年07月08日 17:09

一、A股已进入牛市第三阶段,与2013-2015牛市的对比

A股历史时刻的预判20181020,当天上证指数2449点,是A股多数股票最低点,2019年1月4日上证指数虽创出新低2440点,但创业板指数和多数股票未创新低。

2019年7月起,又多次谈到牛市第二阶段,重点在于手机产业链、半导体芯片等。

做好板块轮动与中期持股策略,牛市10倍不是梦

牛市第二阶段,投资者如何选择投资策略,判断主流板块

回顾A股历史上的5轮牛市,哪些经验值得普通投资者借鉴?

经过一年半的行情,出现了不少10倍股,但是多数投资者在2020年7月前并未赚到钱。类似于2013年-2015年行情,在2014年7月前的情况。

接前面的文章,此处我认为牛市已经进入第三阶段。


以2013-2015的牛市为例:

第一阶段,2012年12月4日1949点,至2013年2月5日,以民生银行为首的银行板块拉高指数。

第二阶段,2013年2月到2014年7月,创业板个股走出了以传媒手游、互联网为主流的大行情。但2014年6月,由于“钱荒”上证指数创了1849点新低。

如果投资者持有是以万科A等传统蓝筹,基本没有收益。

第三阶段,2014年7月到2015年1月5日。

期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014年7月-9月,普涨阶段。

2014年10月-12月,金融股、中字头等传统蓝筹股上涨,大部分小盘跌、互联网板块指数下跌30%。

第四阶段,2015年1月5日-6月16日,乐视网老贾回国,在乐视网的带领下,创业板为代表的多数小盘股、科技股、题材股进入最后的45度上冲,个股普涨数倍。

2018年10月起的这一轮行情:

第一阶段,自2018年10月20日起,2019年1月4日可为双底,至2019年3月。以同花顺、恒生电子等互联金融板块带动大盘上行。

第二阶段,2019年3月-2020年6月。

手机产业链、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医药、白酒,水泥机械建材等一系列板块领涨。

在此期间持有传统蓝筹,基本没有收益。

第三阶段,2020年7月起

第三阶段是否类似于2014年,分两阶段炒作,不太可能完全相同。

注意:现阶段外资的交易手法对A股市场影响很大。

二、牛市与平均股价

1、这轮牛市至少已经走了1/3到一半的历程。

自2018年11月,平均股价涨幅64%,已经超过上两轮牛市起动时的涨幅60%,30%。

后面行情还能走多久,谁都不知道。但最后阶段才是普通投资者感到的牛市。通常个股平均涨幅100%-200%。

2、如果你持有的股票,自2015年高点,股价跌幅巨大,还没涨过的个股,只要是有主业的,耐心持有,都会轮动。

上证指数失真,这个问题讨论多年了,新规于2020年7月22日起变更计算方法。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我们用什么指标比较合适呢?常识往往简单,但不容易,因为没人总结和使用。

我们在意的是手上的股票涨了多少,只要多数人的股票大比例上涨的,那就是牛市。这个指标就是平均股价。

为什么平均股价有用,因为很多帐户是躺倒装死的,某一天打开帐户回本了。他们就会回来,重新关注并入场。等他赚了一定比例后,就开始加大投资,所以永远都是高位加仓,越加越大。

2005年平均股最低点是7月15日,4.03元。到了2006年12月26日,平均股价是6.32元。涨幅大约60%。大概一年半时间,大家才感觉到牛市。

而2007年10月15日,平均股价是19.42元。最后的10个月涨幅200%以上。

2013年-2015年道理类似。

2012年12月初平均股价最低是7.76元,2014年12月22日是9.96元。平均股价涨幅30%。

2015年6月11日,平均股价是19.70元,涨幅100%。

2018年11月13日,低点7.6元,2020年6月20日12.47元,涨幅64%。

注意:2020年7月起,平均股价反而下行,表明市场存在高低切换,高成长高价股下跌,低估值低价股上行。

从A股的历史来看,A股不太可能有慢牛,快牛才更有可能。

前两个阶段,大多数投资者还没有赚什么钱,感觉不到牛市。如2014年7月前,没有买创业板、互联网、互联金融的投资者基本都没赚钱。

同理,2020年7月,多数投资者才感觉到牛市,从此时计算,牛市一般还能持续一到两年。指数应该要超越前几轮的牛市,上证指数、创业板综指都要创历史新高。

最后的两个阶段是最容易赚钱,大多数个股翻几倍的阶段。

三、牛市后期的主流板块判断

判断牛市后期的主流板块,这一点对于投资者是最重要的。

新一轮牛市中主流板块的特点:

1、一般来说,板块是前几轮牛市没有爆炒过的,多数投资者对于其中的公司研究并不清晰和透彻。

2、行业符合国家政策、社会发展阶段、产业升级规律。

行业空间大,想象力高,目前多数公司估值很高,因为当下盈利很少,可以炒市梦率。

3、在牛市前期部分龙头股已经创下历史新高,但板块中大多数个股股价还没涨多少。

根据上述规律,前期走牛的医药、消费、白酒、手机产业链、半导体材料、水泥建材机械等都不符合。

根据以上规则,我觉得可能是以下几个板块:

1、新能源汽车

美股特斯拉市值突破2000亿美元、蔚来汽车不到一年,股价涨幅超过10倍。

2、字节跳动、直播、电商等相关板块

拼多多、美团等股价表现可以参考。

如果你需要确定性,就买行业龙头,虽然其股价已经涨了多倍,但最后肯定比大盘和分类指数强,关键是确定性高。

如果你在意空间,那就买涨幅最小的,但营收还在增长,由于行业周期或其他原因业绩并未体现,业绩与股价弹性最大,但确定性不高。

这一阶段,证券为首的低估值板块如火如荼,短期肯定还要继续向上。中长期来看,我认为高度有限,对于中长线投资者,反而是建仓后期主流板块的良好时机。

四、股票池相关公司点评

胜宏科技:管理优秀的PCB厂商,汽车PCB供货特斯拉,服务器PCB等。HDI于2019年8月量产,良率已达91%,赶上HDI需求快速增长的风口。

2020年一季度增长,预告中报业绩预增。服务器、显卡PCB等都是2020年增长最快的产品线,而公司显卡PCB业务营收全球第一。

公司规划与愿景,2020年营收100亿,净利率15%。

据媒体报道,NVIDIA已经内部通知所有AIC品牌显卡厂商,建议从7月份开始,可以对部分型号进行涨价,其中一个因素就是要弥补618特价留下的空间。另外,虚拟货币“挖矿”需求在近期又有了明显抬升,GTX 1660 Suepr、RTX 2060等热门中端主流型号的市场需求非常旺盛,NVIDIA也建议可以适当涨价。在进入第三季度后,图灵系列的GPU芯片产能会明显降低,极大可能会出现芯片供应紧张的情况,同样会导致显卡价格出现上涨。

鹏辉能源:产品线完全对标亿纬锂能,具有TWS电池、电动自行车电池、电子烟电池、动力电池等。

鹏辉能源深度合作超威,小牛,哈喽换电和铁塔换电项目,第三代 20Ah 软包铁锂换电方案已经成为行业标杆,并于近期斩获中国两轮车锂电池十大品牌。近年电动自行车公众出行,私人出行铅酸换锂电趋势比较明显,有望带动公司磷酸铁锂电池销量。



本话题在雪球有89条讨论,点击查看。
雪球是一个投资者的社交网络,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
点击下载雪球手机客户端 http://xueqiu.com/xz]]>

全程时刻表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1000列

界面 界面 06-21 15:08

据国铁集团消息,6月21日3时55分,随着满载汽车配件、LED显示屏等货物的X8155次全程时刻表中欧班列(西安—杜伊斯堡)从西安国际港站缓缓驶出,全程时刻表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1000列。全程时刻表中欧班列是指按照沿线各国铁路商定的车次、线路、班期,以及固定的境内外始发、口岸、终到时间开行的中欧班列,实现了中国段、宽轨段、欧洲段中欧班列运行时刻表贯通,2022年10月26日首列开行。目前,全程时刻表中欧班列吸引了光伏板、太阳能组件、船舶内燃机配件等大量高附加值货源,平均每柜货值较其他班列高约41%,发送货物累计超9.8万标箱。

苹果第一部电影上映:布拉德·皮特主演,iPhone 拍摄

虎嗅网 虎嗅网 06-21 15:07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爱范儿 (ID:ifanr),作者:发现明日产品的


iPhone


拍大片


下周,由布莱德·皮特(William Brad Pitt)主演的《F1:狂飙飞车》即将上映,这部取材自F1赛事的运动电影由《壮志凌云2》的创作班底操刀,强调真实F1赛场电光石火的竞技比拼——这也是苹果首部原创出品的电影,投资高达3亿美元。


自然而然的,iPhone也成为了这部电影的摄像机——在时速300公里F1赛车上,用手机拍出了足以媲美好莱坞大片的镜头。


苹果是怎么做到的?


时速300公里,iPhone如何征服F1


如果你看过F1赛车的直播,一定对赛道镜头印象深刻——这些都是在高速竞技过程中实施拍摄的直转播画面,由安装在赛车上的T-cam车载摄像机进行拍摄。


为了确保赛车的性能和安全,并适应高速运动的场景,T-cam摄像机不仅得足够轻,也要足够强韧,才能经得起高速赛车时的极端震动与高温。与此同时,还得以高帧率捕捉赛车画面细节,并通过无线发射模块传回直转播中心,确保赛事画面能够多角度、高质量地呈现给观众。


但在这样的极端条件下,摄像机拍出来的画面显然够不上好莱坞电影大片的标准。而《F1》这部电影中,为了还原F1比赛时的真实场景,决定加入大量F1赛车时的实拍镜头,而能堪此大任的摄像机,就是一台iPhone——


准确来说,这是一台经过改造的iPhone——只保留了芯片组、摄像头等手机核心零部件,并运行iOS系统,至于对拍摄无关紧要的屏幕、机身等统统被抛弃。随后,将其装进与官方T-cam等重的钛合金壳体。于是,这台「iPhone」看上去,真的就像F1赛车摄像机那样:


由于是拿iPhone改造的相机,自然也就支持iPhone在影像上的各项特性——如支持杜比视界HDR视频录制、电影模式、Apple Log,以及苹果生态丰富的影像后期工作流,通过USB-C接口连接iPad后,就能方便地通过定制程序设定摄像头所需参数,并且用Mac进行后期——与此同时,还能在时速300公里的条件下,抗住强震和高温。


据Wired报道,苹果开发这套系统花了一年多的时间,传统专业电影摄影机重达数十公斤,无法在F1赛车上灵活部署。运动相机虽然小巧,但画质和后期兼容性不够。而改造iPhone的技术方案在两者之间找到了平衡:在保持设备紧凑性的同时,获取专业级画质。


镜头语言的创新,从来都是电影工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正因如此,我们得以在大银幕上,欣赏一个全新的视角。


当手机拍电影不再是噱头


用iPhone拍电影不是一件新鲜事。


2016年,苹果邀请陈可辛用iPhone 7 Plus拍摄了短片《三分钟》。随后十年,苹果在全球范围内请了无数名导演用iPhone拍电影,这些影片也成为了iPhone影像最好的营销案例。


许多独立电影导演也钟情于用iPhone拍电影——比如Sean Baker用三台iPhone 5s拍摄了长片《橘色》(Tangerine),入围圣丹斯电影节。


iPhone拍摄短片.图片来自:Apple


但归根结底,这些都是小制作。


在动辄几亿美元投资的好莱坞商业大片中,选择手机作为拍摄器材,从来都不是主流方案。愿意将手机作为核心摄影器材的片厂,苹果是第一个。


这一方面代表了苹果强大的「钞能力」,另一方面,也昭示了苹果在专业影像领域的野心。


传统影视工业工作流中,ARRI、RED与索尼占据着主导地位:专业摄影机拍摄,RAW格式存储,专业软件后期。iPhone之前无法融入这个流程。但现在《F1》中的iPhone技术设备输出Apple Log格式,兼容ACES色彩标准,调色师可以像处理Arri Alexa或RED摄影机素材一样处理iPhone的画面,并真正的融入好莱坞大片中,在全球几十万块银幕上映。


行业的认知也会随之发生转变——


过去拿iPhone拍摄的电影只是营销噱头或内容实验,然而现在iPhone正成为影视专业工作流中的一部分,iPhone带来的全新拍摄方案,成为了电影技术创新的象征。


移动影像技术发展是一个必然趋势,近几年来,苹果也有意强调iPhone在专业影像领域的生产力属性。当手机的集成度和算力足够成熟时,便携和轻巧便成为了优势。


作为苹果的首部原创电影,《F1:狂飙飞车》真正价值不在于用iPhone拍电影,而是证明了移动影像技术也能成为影视工业标准的一部分——我们可以说苹果豪掷3亿美金,给iPhone打了个超级广告;我们也可以说,苹果不是在拍电影,而是在重新定义拍电影的方式。

中国互联网史上最大规模并购要来了?

虎嗅网 虎嗅网 06-21 15:06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投中网 (ID:China-Venture),作者:蒲凡


如果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搞定了“日本动漫”就意味着搞定了二次元。那么在曾经的游戏行业里,搞定“韩国游戏”就意味着拿下了“半壁江山”。


在我国并不算漫长的游戏发展史上,“韩国产”游戏一度扮演着“启蒙者”的角色。千禧年代成长起来的玩家们不是在玩韩国游戏的路上,就是在玩国产开发商们套壳魔改的韩国游戏,数得上名字的就包括《传奇》《奇迹MU》《冒险岛》《泡泡堂》《泡泡卡丁车》《劲舞团》《龙之谷》《街头篮球》《地下城与勇士(DNF)》。


这些游戏教会了一代玩家什么叫“付费制网游”、什么叫“点卡”、什么叫“副本”、什么叫“玩家公会”,也创造了一批互联网新贵。例如拿下《传奇》《泡泡堂》代理权的盛大,创始人陈天桥在2005年曾经以150亿元的身价成为了中国首富。在灰色产业地带,开发《传奇》私服(也就是私拉服务器、运营盗版《传奇游戏》)经常传出“开服就挣几个亿”的江湖传说。


在最疯狂的2010年前后,明星游戏开发商在整个市场中具有巨大的话语权。这一点腾讯就很刻骨铭心:当年为了拿下DNF的大陆代理权,腾讯与开发商Neople、发行商三星电子整整谈判了两年,整个过程号称“好像情侣间的恋爱与结婚一样”。


如今十多年过去了,腾讯早已不再是当年那个腾讯,韩游也早已不是当年的韩游。但正所谓“缘,妙不可言”,对于双方来说,这层羁绊仍然强烈:近日据多家媒体爆料,腾讯正在考虑以1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77亿元)买下Neople的母公司Nexon。目前的最新消息是,有接近腾讯的消息人士透露,“腾讯没有与创始人的家族联系讨论交易,也没有考虑收购Nexon”,也有消息表示目前Nexon已故创始人金正宙的家人们,正在与他们的财务顾问进行讨论,评估所有的潜在方案。


总之,交易还处在初期阶段,最终结果仍未可知,毕竟根据目前信息,150亿美元的对价,对Nexon来说不算美好,估计后面还将反复拉扯,后文将详述,但如果这笔收购最终可以顺利落地,那腾讯势必将刷新自己以86亿美元收购芬兰游戏公司Supercell 84.3%股权的交易纪录,成为中国互联网出海并购规模最大的案例,也是中国互联网公司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并购案例,没有之一。


一笔不完美的交易


从表面上看,腾讯收购Nexon并不算太让人感到意外。腾讯是全球首屈一指的游戏大厂,一直有买买买的传统,拳头游戏(Riot Games)、Supercell、育碧,都拿到过鹅厂的真金白银。而Nexon作为拥有《泡泡堂》《泡泡卡丁车》《DNF》《冒险岛》等经典IP的世界知名游戏开发商,成为“并购标的”再正常不过了。


但要读懂这笔交易,我们需要先穿越回2006年。当时,DNF在韩国运营多年之后逐渐成长为市场首屈一指的现象级网游,无论是玩家数量还是氪金潜力都首屈一指,因此多家中国公司向DNF的开发商Neople抛出了橄榄枝,希望能够拿到大陆地区的代理权。


可想而知,这不可能是一个很轻松的过程。竞价者们除了要击败彼此,搞定Neople之外,还需要当时DNF的全权发行商三星电子。在韩游统治全球玩家的那个年代,搞定这么一位不差钱的主,显然需要拿出太多“意想不到”的筹码。


因此DNF的中国大陆代理权一直谈到直到2008年才尘埃落定,腾讯成为了赢家。虽然具体的成交价在当时并没有公布,但也不难推算:2016年,Neople宣布与腾讯续约十年的时候,曾经同步公布了其2015年的收入情况,其中中国大陆地区的DNF为Neople带来了超过5亿美元的收入,占其总收入的87.6%——考虑到对于第三方代理的自研网游,Neople母公司Nexon在递交财报时采用的是“净收入确认法”,其中不包括运营商的收入分成,可以说腾讯给出的价格会非常接近这个数字。


DNF后来的表现也对得起腾讯付出的时间与精力。2008年12月12日,也就是游戏开放公测不到180天的时候,DNF的同时在线人数就突破了100万。甚至直到今年,DNF的热度也是游戏行业中现象级的——2024年5月腾讯上线的手游《地下城与勇士:起源》持续霸榜畅销Top1将近一个月,40天的流水量高达7580万美元。今天你搜索DNF的时候,很容易能看到玩家们将“CF、DNF、QQ飞车、QQ炫舞”并称“腾讯四大名著”的名梗。


一切都挺完美,但问题出在这笔交易是在2008年6月落锤的。到了2008年7月,韩国那边传来了消息:韩国游戏巨头Nexon将买下Neople超过50%的股权,成为其最大股东。2008年10月,NEXON又从韩国互联网巨头NHN手中买下了他们所持有的29.86%Neople股份和NHN日本分公司拥有的10.99%Neople股份,正式将其收编为旗下全资子公司。


根据NHN当时公布的信息,当时他们交易的价格每股售价为175000韩元(折合人民币约为900元),整体出售金额为韩国公司660亿韩元(折合人民币约为3亿元),日本分公司243亿韩元(折合人民币约为1.25亿元)。以此推算,Nexon只花了不到20亿人民币,就买下了Neople。


对于Nexon来说,他们显然捡了个大便宜,业绩很快出现暴涨。2011年Nexon在东京上市,募资12亿美元,成为了当年日本股市规模最大的IPO。2012年,Nexon的创始人金正宙的财富达到了43亿美元,成为了韩国第三大富豪。


积攒了足够的资本之后,Nexon也成为了游戏市场当年最活跃的买家之一。他们先是用6.85亿美元收购了韩国另一家游戏公司NCsoft14.7%的股份,将产品品类从简单休闲类的《泡泡堂》《泡泡卡丁车》扩展到更宏大的《天堂》和《永恒之塔》。此后,他们又用4.68亿美元收购发行公司gloops尝试进军手机游戏行业。


但对于腾讯来说,这个插曲就让整个交易充满遗憾了。一个名场面是在2009年的一场游戏产业论坛上,主持人提问“如果穿越回2008年最想做什么”,腾讯总裁刘炽平毫不犹豫地说:“冲去韩国把Neople买下来”。


所以如今腾讯考虑收购Nexon的新闻,很有一番“意难平”的滋味。事实上,早在2019年腾讯就传出过收购Nexon的消息,当时的传闻是腾讯将加入由网石游戏(Netmarble)所组建的财团,将斥资近90亿美元收购Nexon 98.64%的股份。但不久之后,腾讯退出了买方团队,整笔交易也因为“双方预期差距过大”而不了了之。


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


当然了,目前交易还处于传闻阶段。交易是否能成行、交易如何展开,一切都是未知数。更何况如今腾讯接触的,也不是当年那个Nexon了。


2022年2月,Nexon的创始人金正宙意外地在夏威夷去世,此后Nexon交由了他的子女接管。根据最近一份中期报告,目前金正宙的亲属通过其家族投资公司NXC及其附属公司NXMH BV持有Nexon 44.4%的股份,而金正宙的妻子和女儿持有NXC约67.6%的股份。


没了主心骨、增加了利益相关方,整个交易显然撮合起来具有相当的难度。只能说目前这个价格还算合理:Nexon于2011年上市,2022年底市值突破30万亿韩元(约合220亿美元),成为首家市值达到这一规模的韩国游戏企业之后Nexon的股价有所回落,但今年以来也累计回升了10%,目前市值约158亿美元(约人民币1140亿元)。


另外如果能够顺利完成这笔交易,腾讯真可以说拿下了韩国游戏产业的“全壁江山”:目前韩国有四大游戏公司,NCSoft、Nexon、Netmarble、Krafton——前面我们介绍了NCSoft之间的关系Nexon,而腾讯目前分别持有Netmarble 17%的股份和Krafton13%的股份,后者正是大热游戏“绝地求生”(PUBG)开发商蓝洞工作室的母公司。


这难免也让人想起2021年那段疯狂的岁月。2020年,面对米哈游、叠纸游戏等新生代游戏的异军突起,腾讯游戏在战略层面曾经做过全面的反思和调整,一方面通过让自主发行团队与相关市场业务并入到各个工作室中,推动工作室自行负责整款游戏的研发与发行,各个工作室有了更大的自主决定权,包括游戏立项和预算规划,以便更好地做出“精品游戏”。


另一方面,腾讯希望积极地希望外看,不再闭门造车。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是在2020年Q2的财报会上,腾讯的首席战略官James曾经反思说,我们的游戏投资成功率太高,这背后的原因要么我们是看的太少,要么是投的太少、投资太保守——当一个大型集团公司的首席战略官给了这样明确的意图,可想而知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据很多人回忆,当时更疯狂的场景是,腾讯游戏的IEG商务是直接带着两份合同去谈项目,一份是商务合作合同,一份就是投资合同。在2020年Q3-Q4,仅媒体曝光的投资项目大概就有30到40家,其中就包括我们后来熟悉的《黑神话:悟空》。


考虑到韩国游戏产业深厚的基础,150亿美元的价格看起来也就更加“划算”了,至少它看起来真的能更进一步地帮助腾讯“确保下一个爆款还在腾讯”。

丰田下月起将在美国上调部分车型售价

界面 界面 06-21 15:05

丰田汽车6月21日表示,下月起在美国部分车型的售价将平均上调270美元,雷克萨斯品牌部分车型都平均涨价幅度则为208美元。

广西贺州市人民政府原副市长陈华被“双开”:大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界面 界面 06-21 15:02

经查,陈华丧失理想信念,背弃初心使命,对党不忠诚不老实,与他人串供,对抗组织审查,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不力,大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无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违规收受礼品礼金,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宴请和旅游安排;违反组织原则,在组织函询时不如实说明问题;廉洁底线失守,为亲属向管理和服务对象借款;不正确履行职责,违规干预和插手市场经济活动;贪欲膨胀,擅权妄为,肆意插手工程项目,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在工程项目承揽及推进等方面谋利,大搞权钱交易,非法收受巨额财物。

尚义晗评《帕菲特》|在匮乏世界里做一个人文主义者

上海书评 上海书评 06-21 15:02

《帕菲特:一位将拯救道德作为使命的哲学家》,[英]大卫·埃德蒙兹著,葛四友、宋学芳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25年5月版,460页,98.00元

过去十年,英语世界中颇具影响力的思想传记作品有好几种。在哲学界,名气大噪的是分别由牛津大学出版社与道布尔戴出版的两部集体传记(一部是Benjamin J. B. Lipscomb著The Women Are Up to Something,另一部是Clare Mac Cumhaill & Rachael Wiseman著Metaphysical Animals,分别出版于2021年、2022年),聚焦四位女性哲学家安斯康姆、福特、米德利与默多克。她们在男性主导的战后牛津哲学界,重振了衰落的分析形而上学与伦理学传统。其他值得关注的传主还有政治哲学家汉娜·阿伦特(Anne C. Heller著Hannah Arendt: A Life in Dark Times,2015年版)、今年五月刚刚去世的德性伦理学家麦金泰尔(Émile Perreau-Saussine著Alasdair MacIntyre: An Intellectual Biography,英译本2022年出版),以及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Clare Carlisle著Philosopher of the Heart,中译本2024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上述几本书各有特色。相比之下,大卫·埃德蒙兹的新书《帕菲特:一位将拯救道德作为使命的哲学家》(Parfit: A Philosopher and His Mission to Save Morality)与众不同。《帕菲特》的写作难度很高:作为一个出生在中国的当代分析哲学的巨擘,帕菲特并不是社会活动人士。他几乎一生都在牛津大学万灵学院从事研究工作,成名之后间歇来美国讲学,主要是在哈佛、纽约和罗格斯。职业哲学界之外,他鲜有人知。但埃德蒙兹却能够将这本书写的有滋有味(甚至幽默感十足)。感兴趣的读者还可以关注埃德蒙兹的另外两本同题材作品:关于维也纳学派往事的《进步知识分子的死与生》(The Murder of Professor Schlick),以及描写维特根斯坦与波普尔争执的《维特根斯坦的拨火棍》(Wittgenstein’s Poker)。

《帕菲特》并不是一部单纯的传记作品。它是一本思想传记。因此,哪怕对非专业读者,这本书也至少有两个值得阅读的理由。一方面,这本书极其生动地还原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分析哲学世界的交际背景。以帕菲特为中心,埃德蒙兹刻画了帕菲特早年与A. J. 艾耶尔、伯林、P. F. 斯特劳森等人,中年与罗尔斯、伯纳德·威廉斯、G. A. 科亨、托马斯·内格尔等人,晚年与托马斯·斯坎伦、约翰·布鲁姆、杰夫·麦克马汉、张美露、拉里·特姆金等人的交往。这部分有很强的思想史价值。另一方面,除去前几章对帕菲特早年人生的叙述(其中包括帕菲特父母在四川成都的故事),这本书可以当作一个容易上手的“帕菲特读本”。埃德蒙兹穿插性地介绍了帕菲特几乎所有的哲学工作(关于行动理由、合理性、人格同一性、人口伦理学、平等与优先性以及对道德客观性的辩护);许多时候,他深入论证的细节,并援引帕菲特自己的思想实验。这部分有很强的学术价值。

我在下文中给出的是一个对帕菲特的工作与这本传记的一个未必传统的阐释。我希望能从帕菲特的分析工具与技术之下,恢复出他所讨论的议题背后的一种深刻的人文主义。我的阐释也许颇具争议。我从未听说任何其他评论家称帕菲特为“人文主义者”。事实上,这个称号很少给予分析哲学家(一个例外是伯纳德·威廉斯)。许多人将其归咎为分析风格不可避免的遗憾。但也许埃德蒙兹的这本新书,以及我所探讨的一些细节,会让人眼前一亮。

我讨论帕菲特思想中的三个环节:他人、正义与未来世代。选择这几个例子是出于三个理由。其一,它们是位于帕菲特的哲学工作最底层的骨架。其二,它们尤其能够显示出,帕菲特的分析方法背后暗藏的一些对人类境况的关怀。其三,它们在概念上都与中国知识界有一些微妙的联结。这三个例子之间只有松散的联系;只关心其中某一例的读者可以根据下面简单的概述、跳至相应的小节。

第一是帕菲特在《理由与人格》前三部分中对自我利益理论的驳斥(见《理由与人格》第三部分、《帕菲特》第八章)。这之中包括了一个非常有名的对功利主义(葛宋译为“效用主义”)的批评的驳斥(即罗尔斯称“功利主义者不尊重人格的分离性”)。罗尔斯的批评在中国影响力很大,帕菲特的反驳却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了。

第二是帕菲特的“平等还是优先性?”一文中辩护的观点(见“平等还是优先性?”一文、《帕菲特》十六章)。分配正义是在分析哲学在中国受到最多关注的领域之一,平等理论是其中之大。帕菲特讨论了一个关于平等理论的反例,并发展了一个新的理论。

第三是《理由与人格》第四部分关于未来世代的讨论。未来世代指的是那些尚未出生的人——我们的子子孙孙——他们中有多少数量会降临人世、其中谁会降临人世,都取决于我们现在的选择。这里有趣的问题很多,最有名的是“非同一性问题”“纯粹加法悖论”与“令人厌恶的结论”。我在这里只讨论一个问题:把一个孩子生在糟糕的环境中,是否是道德上有错的;以及,我们是否有道德理由去生育一个孩子,仅仅因为这个孩子会过得幸福(见《理由与人格》第十八章、《帕菲特》第十二章)。我曾经多次见到中文世界的知识圈(尤其是自由派与女权主义者)讨论这个问题,但似乎很少有人注意到,这是帕菲特的伦理传统下的核心问题之一。

我们为何关注他人的福祉?

《理由与人格》的明线是讨论行动的理由、合理性与时间、人格同一性与未来世代。它的一条暗线是驳斥关于“自我利益”的理论。埃德蒙兹有时将自我利益等同于“利己主义”。这并不完全准确。因为帕菲特探讨的是合理性的利己主义(rational egoism),其背景是我们应如何适当回应行动的全部理由。这既不是心理学的利己主义(psychological egoism),也不是伦理学的利己主义(ethical egoism)。自我利益理论非常重要。在霍布斯、卢梭以及其他人的道德与政治理论中(比如大卫·葛蒂耶),自我利益是地基。《理由与人格》中有一系列对自我利益理论的反驳。这些反驳的目的是表明彻底的自我利益理论的不合理性(irrationality)。

帕菲特的出发点是我们行动背后的理由(reasons for action)。行动的理由有很多,首要的是我们自己的利益。另一方面,另一些准则似乎也给我们提供理由,哪怕有些行动会因此牺牲自己的利益(我们似乎有理由信守承诺、有理由减缓气候变暖、有理由促进世界和平等等)。后面这些考量要求我们把他人的福祉直接地纳入我们行动的考量(而非以间接地、“派生”的方式——比如,“减缓气候变暖是合理性的,因为这有利于我的自我利益”)。

自我利益理论拒绝承认,后面这一类考量能够为我们的行动提供理由。在《理由与人格》的第一卷,帕菲特指出自我利益理论是直接地、集体地自我挫败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遵从自我利益,我们每个人都会恰恰因此过得更糟(《帕菲特》,220-222页)。这部分的论证主要是基于囚徒困境,我将不再过多解释(同样的探究方法他应用于常识道德理论与后果主义,这些理论的自我挫败方式各有不同)。但我想重点讨论一下《理由与人格》的第二卷中的一个非常有趣的论证。回忆一下,自我利益的理论认为,能够为我们行动提供理由的是我们一生的总体福祉最大化。帕菲特指出,这个理论在结构上有一个重要的不稳定性:它要求我们在“自我利益”和“他人利益”之间,倒向自我;但它却要求我们在“现时利益”和“未来利益”中,保持中立(自我利益理论认为,为了眼下的利益牺牲未来利益是不合理性的)。但“自我–他人”和“现时–未来”两个维度,在形式上是完全对称的。注意到这个对称性,我们就能构建两个结构稳定的理论:“道德理论”(如后果主义)要求我们在两个维度同时保持中立,而“现时目标理论”则要求我们在两边同时倒向“自我”和“现时”。这样一来,自我利益理论如果要想赢过道德理论,它就会输给现时目标理论;而如果它想赢过现时目标理论,它就会输给道德理论——帕菲特称其为“腹背受敌”(a war on both fronts)。而无论现时目标理论还是道德理论都认为,为了他人的福祉牺牲自我利益都完全可能是合理性的。这是他第二卷的主要论证。

《理由与人格》第三卷给出了对自我利益理论的另一个反驳。这个反驳基于人格的同一性(即现在的我、过去的我与未来的我,为何是同一个“我”)。帕菲特辩护的是一种关于人格同一性的还原主义:通俗来说,帕菲特认为,没有任何一个无法还原的、进一步的事实(further fact),能够解释“我”的持存。(这个观点与佛教哲学惊人地近似。)人格同一性可以被彻底地还原为一些心理学上的连接性与连续性(psychological connectedness and continuity)——记忆、意向性、信念、目标、性格等等上的连续性。帕菲特将其统称为“R关系”。根据还原主义,随着时间的流逝,人格同一性并非“重要之事”(有时人格同一性的问题都没有答案!),这些心理学上的“R关系”才是。帕菲特在这里的论证是他经过十余年打磨后,最为成熟、也是最广为人知的部分——奉俊昊的最新电影《Mickey 17》,就是基于帕菲特的“远程传送机”例子(见《帕菲特》第八章)

这里面的细节很多,我无法面面俱到。我想重点关注的是还原主义的推论。这些推论事关我们和他人之间的关系。帕菲特认为,如果人格同一性的还原主义为真,那么我们每个人和他人的“距离”都将变得更近。这是因为,现在的我和未来的我之间的“心理学的连接性”(R关系的一部分),完全可以发生在我和他人之间:我的记忆可以被诉说给他人、我的意向可以被他人所实现(屏幕前正在阅读我写作的文章)、其他人可以分享我的信念。换言之,我和我未来的自己之间的联系,仅仅是一个更强版本的我和你之间的联系。这些联系之间只有程度之分,而没有本质之别。而我们通常用来关心未来的自己的态度,自然而然地延展到我们对他人的关怀。这是对自我利益理论的另一个打击(《帕菲特》,143页)。也许,这里值得整段引用帕菲特自己的写作:“当我相信我的存在是一个更进一步的事实(further fact)时,我似乎囚禁在自身之中。我的生命似乎就像一条玻璃隧道,每年我都在以更快的速度通过它,而隧道的尽头则是一片黑暗。当我改变了这种看法时,玻璃隧道的墙壁消失了。现在,我生活在无遮蔽的地方。我的生活和其他人的生活仍然有差别,但这种差别变小了,而其他人离我更近了。我不再那么关心自己的余生,而是更关心他人的生活。”(《帕菲特》,144-145页)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洞见。帕菲特认为,这个洞见会改变我们对许多传统的人文议题的理解。我们似乎有更强的理由去坦然地面对衰老和死亡,因为——像电影《寻梦环游记》中讲的一样——死亡的本质并不是某个形而上学实体的终结,而只是少了一个人与我拥有心理上的连接性与连续性。这些关系完全可能会在其他人的心理中接续(这就是《寻梦环游记》的观点!)。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关于自律性、父爱主义(Paternalism,又译“家长主义”)与生命伦理学,因为晚期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很可能不再与其年轻时的自己具有心理学上的连续性(麦克马汉在《杀戮的伦理学》一书中发展了帕菲特的观点)。同样的推论还见诸道德责任。更重要的是,还原主义的观点说明,罗尔斯基于“人格间的分离性”的对功利主义反驳并没有很强——罗尔斯预设了他自己关于人格的形而上学,而这些形而上学未必自身合理。(中国学界有许多马克思主义者。诺曼·丹尼尔斯曾用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性可塑性”的观点,对帕菲特和罗尔斯之间的辩论加以阐释。)

我们为何优先照顾不利者?

帕菲特的另一个主题是分配理论。这一部分在中国学界经常被归入政治哲学(所谓“分配正义”),但帕菲特本人将其称为“分配伦理学”。帕菲特的观点最初是在堪萨斯大学的林德利讲座中给出。他辩护的是“优先性观点”(Priority View),作为平等理论的一种替代方案。帕菲特在这方面的工作不仅在伦理学、政治哲学界影响甚广,他还改变了关注规范理论的福利经济学,以及“政治、哲学与经济学”(PPE)的学科前景。

在我们讨论优先性观点之前,我想先对译文做一个说明。帕菲特曾希望将他的优先性观点整理出书,题为“On Giving Priority to the Worse-off”(“论优先照顾不利者”)。葛四友、宋学芳将帕菲特的题目译为“论优先照顾穷人”。这是一个错误。这不只是因为,处境优劣或福祉高低的决定因素不完全是收入。这个错误背后是一个哲学的分歧:严格地区别“处境优劣”的问题(或“福祉”“善”的问题)与“收入”或“偏好”的问题,标志着道德哲学与福利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野。其中原因有二:第一,对平等主义者来说,人群中不同的收入级别与社会总体善之间的关系无法用一个满足分离性(separability)的函数来刻画,但福祉级别或处境优劣与社会总体善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是收入和福祉的一个根本区别。第二,使用收入(或偏好)来刻画带有不确定性的帕累托原则时,逻辑上蕴含了“概率一致定理”(probability agreement theorem),而概率一致定理在讨论收入或偏好时极其不合理。由于篇幅和专业性,我很抱歉没有办法进一步对此展开解释。但感兴趣的读者应当参阅帕菲特的学生与同事约翰·布鲁姆的《衡量善》(Weighing Goods)的引言与7.3节。

我现在讨论帕菲特的优先性观点本身。许多有进步倾向的道德理论认为,我们有特殊的理由格外照顾社会中的不利者。这也是许多人的道德直觉。但究竟为什么要格外照顾不利者?最常见的答案是平等主义:从道德的观点看,我们不仅希望社会的总体福祉更高,我们还希望得利者与不利者之间的差别尽可能小。换言之,我们认为平等本身具有道德价值。这就是平等主义的观点(帕菲特区分目的论的版本和义务论的版本,如下反驳基于目的论的版本)。

帕菲特在“平等还是优先性?”一文中,给出了一个对平等主义的反驳。葛宋将其翻译为“拉低水平反驳”(Levelling-down Objection,《帕菲特》285页)。这个反驳陈述起来极其简单。假设我们的社会中存在两个不平等的阶级。要想实现完全平等的社会,我们有两个选择:我们可以将处境更差的阶级“拉高水平”,也可以将处境更优渥的阶级“拉低水平”,让他们也过上处境更差的阶级的生活。第一个选择显然更好:它既更平等、也更繁荣。但平等主义者似乎认为,因为“拉低水平”之后的社会也是一个完全平等的社会,第二个选择同样在道德上有可取之处。举个极端的例子:如果一个社会中有一半视障人士和一个视力正常人士,难道我们有任何理由将视力正常的人士也“拉低水平”,让他们也变成视障人士吗?这似乎不可思议。

“拉低水平反驳”的说服力有多强?帕菲特的学生特姆金给出了这样的回应。平等主义者可以融贯地说,拉低水平之后的世界在一个方面——即实现平等的方面——是更好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拉低水平后的世界在综合考量之下是更好的。平等固然有其价值,但我们并不仅仅在乎平等这一种价值。我们还在乎社会福祉总量。特姆金的策略是驳斥“拉低水平反驳”背后的前提:即一个分配原则如果没有对任何一个人有利,那么它就不可能是更好的(拉低水平不对任何人有利,而只对某些人有害)。但是,一个更强版本的“拉低水平反驳”背后的直觉恰恰是,拉低水平之后的世界在没有任何一个方面是更好的——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将视力正常的人士也变成视障人士。

帕菲特自己的解决方案是他的“优先性观点”,有时也被称为“优先主义”(prioritarianism)。究竟谁先发明了优先性观点(或其近亲)有所争议。六十年代,经济学家安东尼·阿特金森已经将某些版本的优先主义用形式语言阐述了出来。但是阿特金森将优先主义视作功利主义的一个扩展形式。在特姆金的《不平等》一书中,他将这种观点称之为“延展的人道主义”(extended humanitarianism)。《帕菲特》一书中(286页)也有对这一部分思想史的简短讨论。

我首先解释优先主义的观点,再解释它如何避开“拉低水平反驳”。优先主义认为,我们之所以有理由优先照顾不利者的利益,并非因为我们在乎平等的价值——这是一个谬误。相反,优先照顾不利者是因为,从道德的观点看,改善处境差的人的境况要来得更加重要——这与不利者是否与得利者之间保持平等没有任何关系。打个比方:在一场登山之旅中,由于山顶空气稀薄,所以山顶的背包客更加呼吸困难。他们对氧气瓶的需要更加迫切。但这种迫切并非因为山顶的背包客比山脚的背包客的相对海拔更高,而是因为山顶的空气本身就稀薄——事实上,无论山脚有没有其他旅人,山顶永远都会空气稀薄,而山顶的背包客都会因此而更迫切地需要氧气!优先主义就这样把平等的价值请下了舞台。

在形式上,优先主义则和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益递减概念近似。帕菲特的想法是,福祉的概念本身也具有边际“道德重要性”递减——福祉等级更低的人,他们的福祉的道德重要性更高(更“优先”);反之,则道德重要性更低。在道德加总时,优先主义者给人们的福祉施加了一个从其福祉等级到其“道德重要性”的一个严格凸的转化函数。这就像对一个饥饿的人来说,第一片披萨比第二片披萨的“饱腹重要性”更高是一样的道理。

就这样,帕菲特给我们优先照顾不利者的道德直觉找到了另一个根基。优先主义者并不支持“拉低水平”,因为在他们看来,平等本身没有价值。让某些人的处境变差(其他人处境保持不变),必然地会让一个社会变得更糟;让某些人的处境变好(其他人处境保持不变),必然地会让一个社会变得更好。这是福利经济学中的帕累托原则。在帕菲特以后,分配理论大致出现了功利主义、优先主义和平等主义“三分天下”的局面。

我们是否有道德义务去生育后代?

我接下来讨论最后一个问题,关于我们对后代负有的道德义务(《理由与人格》第十八章、《帕菲特》231-234页)

《理由与人格》的最后一卷探讨了一系列关于未来世代的伦理问题。这些讨论开创了规范伦理学中的“人口伦理学”(population ethics)领域。《理由与人格》是这个领域的经典。如我之前所说,未来世代将会多少人存在、哪些人存在,这将取决于我们这一代人如何选择。我们应如何选择?“人口伦理学”是一个非常多元的领域,因为回答这个问题的进路可以有很多。一方面,我们可以把它当作一个价值论的问题:我们希望知道,从价值的视角看,哪些可能世界是更好的世界。“令人厌恶的结论”通常被陈述为一个价值论的问题。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采取一个应用伦理学的视角:我们想知道如何应对气候变暖、如何利用地球资源、如何处理战争的威胁等等。

我只探讨一个小尺度的问题。这个问题涉及一对伴侣对生育的选择:我们有生育后代的道德义务吗?

我将继续采用之前的框架(关于“行动的理由”),尽管同样的问题可以在许多框架下表述。许多人的道德直觉包括如下两部分。第一,如果我们确信,我们的孩子出生之后会过上糟糕的人生(无法满足温饱、没有权利的保障……),我们有很强的理由不去生这个孩子。如果生下它来,并让它受苦,我们将犯下了一个巨大的道德错误。这是第一部分道德直觉。但是相反,如果我们确信,一个孩子生出来会过上一个值得过的生活(拥有快乐的童年、受到良好的教育……),这本身并不给我们一个道德理由去生育它。对这个幸福孩子来说,无论是否生育它,我们都不会犯下一个道德错误。这是第二部分道德直觉。

这两部分直觉之间的张力需要调和。加拿大哲学家纳维森将其简单地称为“不对称”(The Asymmetry),帕菲特沿用了这一名称。葛宋将纳维森所谓的“New Generations”翻译成了“新生代”(《帕菲特》,177页),我不太理解这是什么意思。对于“不对称”来说,我自己并不是很确定这个直觉的可靠性。但称中文世界的知识群体——尤其是对自由派与女权主义者——有某或多或少的反育主义(anti-natalism)倾向,应该不算夸大。许多自由派与女权主义者主动拥抱这个标签。(这个观点有一个天然的动物伦理学类比。我们常听到人说,如果你不能确定你能给自己的宠物一个好的生命,就不要养宠物。但另一方面,哪怕我知道我会好好对待我的宠物,这也并不意味着我必须养宠物。)这部分倾向往往向前扩展到反婚主义(anti-marritalism)。但反婚与反育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反婚主义的辩护通常是依赖对婚姻制度的怀疑。而反育主义的辩护则间接依赖于纳维森与帕菲特讨论的“不对称”:我们有太多经验理由怀疑我们的孩子是否会过上好的人生(会不会受到歧视、不公待遇、被侵犯权利等等),而这些经验理由给了我们道德理由不去生育。这就是一个版本的“不对称”直觉,虽然自由派与女权主义者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我的想法是,出于理智一致性,自由派与女权主义者应当弄清楚“不对称”直觉背后的逻辑到底是什么。我将梳理一下帕菲特对此的解读——简言之,虽然“不对称”直觉听起来合理,但要对其给出一个可靠的辩护,却极其困难。

回忆一下,“不对称”的第二部分认为,仅仅因为我们的孩子会过上幸福人生,这本身并不给我们提供生育的理由。为什么?我们可能回答:因为对孩子来说,他们“出生在人世”本身并谈不上是一件好事或坏事——如果我们没有生育这个孩子,它将永不会出现在这个世界里,自然也无所谓“更好”或“更坏”。(布鲁姆持有这个观点,但他是一个功利主义者——功利主义从一开始就直接否定“不对称”直觉。功利主义者认为我们有理由生育幸福孩子,因为这能最大化善。)这顺利解释了“不对称”的第二部分。但这个解释牺牲掉了“不对称”的第一部分:如果“出生在人世”既不是好事、也不是坏事,那我们生下一个不幸福的小孩,也不会是一个道德错误。生育在道德上无对错之分,无论孩子是否过得幸福。

所以,我们也许应当拒斥“出生在人世本身无所谓好坏”的观点。的确,对许多人来说,“出生在人世”听起来似乎的确是一件好事。内格尔在他经典的《死亡》一文中曾说,“我们中的大多数人,能够出生在这个世界里,都是幸运的”。而如果我们的人生充满了痛苦,我们也可以合理地想,“我希望自己从未出生”。这解释了“不对称”直觉的第二部分(即“我们有理由不去生育一个不幸福的孩子”)。但这牺牲掉了直觉的第一部分:如果对我们的孩子来说,过上幸福人生是一件好事,为什么我们没有理由去把它带来人世呢?

帕菲特探讨了一些其他的进路。这些进路试图同时把握“不对称”直觉的两个部分。帕菲特本人最欣赏的进路是一个版本的“道德的真实主义”(moral actualism):根据我们的选择,只有那些真实存在的人的福祉才给我们提供理由(见《理由与人格》525页)。真实主义能够同时解释“不对称”的两部分直觉。对于直觉的第一部分,如果我们选择生育一个不幸福的孩子,这个孩子生下来之后就会是真实存在的,它的痛苦人生就能够给我们提供(负面的)行动理由。这解释了为何我们生下它来是一个道德错误。对于直觉的第二部分,如果我们没有生育一个幸福小孩,那么这个小孩将永远不会真实存在。因此,它有可能过上的幸福人生其实无法给我们提供(正面的)行动理由,而反育主义就不会是一个道德错误。也许这是自由派和女权主义者背后的论证。

但帕菲特认为,真实主义的合理性仅仅止步于此——它的问题不出在“不对称”上,而是出在其他地方。《理由与人格》的第四部分论证道,真实主义既不能帮助我们解决“令人厌恶的结论”,也违反了“非同一性问题”中我们想要的直觉。帕菲特最终拒斥了真实主义。“人口伦理学”中的许多讨论都具有这样的结构:我们希望解释关于未来世代的某一些直觉,并因此提出一些原则和理论。但在成功解释了某些直觉的过程中,我们却牺牲掉了其他的直觉。帕菲特没能找出能顺利解释我们所有直觉的道德理论,所以他不知道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对待未来世代。但他认为存在一个最终正确的理论——他将其称为“理论X”。

理论X

《理由与人格》已经出版四十年,哲学界依然没能攻破“理论X”。某种意义上,帕菲特是分析哲学中独树一帜的存在。根据他本人辩护的人格同一性理论,在我们思考“理论X”的过程中,我们与帕菲特建立起了某种程度上的心理学的连接性——我们在试图解决他当年提出的问题——这让我们和帕菲特之间的距离变得更近。这让帕菲特的死亡变成一种“可以承受之轻”。

帕菲特身后的一个重要遗产是他对现在被称为“有效利他主义”(Effective Altruism)运动的贡献。埃德蒙兹在《帕菲特》中将彼得·辛格称为这个运动的“哲学之父”,而帕菲特为这个运动的“哲学之祖父”。“有效利他主义”寻求用严谨的哲学技术与经验研究的证据、在一个资源匮乏的世界里最大程度地行善。帕菲特在伦理学方法论上为这个运动奠定了功利主义的底色、非人格化的视角与人口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与框架。仅仅出于这一点,帕菲特就堪称在实践伦理学上影响最大的规范伦理学家之一。我的题目是一个对特姆金的新书《在匮乏世界里为善》(Being Good in a World of Need)的歪读;我将帕菲特解读为“一个匮乏世界里的人文主义者”(Being a Humanist in a World of Need)。我希望我在本文中提到的一些内容让这个解读更加合理。

除本文涉及的内容之外,《帕菲特》还介绍了帕菲特后半生的集大成之作《论重要之事》。这三卷书的之一主题是道德的客观性。帕菲特认为,不同的道德理论(康德主义、契约论和后果主义)之间浮于表面的分歧,最终能够被调和(他称之为“三重理论”)。《论重要之事》的另一个主题(依然是)行动的理由,不过这次他的侧重点是理由的客观本质。我很遗憾没有能够系统地评论和介绍帕菲特的这部分思想。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牛津大学出版社与《论重要之事》第三卷同时出版的、由彼得·辛格主编的评论文集《有任何真正重要之事吗?》(Does Anything Really Matter?),以及2022年之后陆续出版的纪念帕菲特的三卷本论文集,前两本为《原则与人格》(Principles and Persons)和《伦理与存在》(Ethics and Existence),第三本为友人回忆录。我希望这几本书也能有中译本问世。



周末荐读|互联网大厂反腐:“用老鼠查老鼠”

南方周末 南方周末 06-21 14:55

2025-06-21 14:37:23

我国模糊数学研究领域开拓者之一、北师大教授汪培庄逝世

界面 界面 06-21 14:54

6月20日,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发布讣告: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汪培庄教授,因病于2025年6月18日凌晨3时2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讣告介绍,汪培庄教授是我国模糊数学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是模糊数学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是国家教育委员会直属数学规划工作组扩大会议成员。在模糊数学领域内的一系列做了开创性的工作,提出随机集落影理论框架和集值统计、程度分析、综合决策、落影滤波等一系列新的概念与方法,许多论文和专著既有应用背景,又有理论的高度和深刻性。

成都一诊所推“50元输液3天”促销?市监局:发生在3月份,已立案调查

澎湃新闻 澎湃新闻 06-21 14:53

相关宣传促销活动。海报新闻 图

就近日有网友发视频称,成都市金牛区一诊所推出“50元输液3天”的促销活动,6月21日,成都金牛区市监局通报称,网传图片属实,时间发生在今年3月15日前后。经初步核实,当事人未取得《医疗广告审查证明》擅自发布医疗广告。目前,金牛区市监局已立案开展调查,对涉嫌违法行为,将依法严厉查处。

据成都市金牛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微信公众号消息,近日,网上出现成都市金牛区一诊所“50元输三天液”广告相关图片信息,引发社会关注。

诊所内摆着的注射液。海报新闻 图

6月18日获悉线索后,成都市金牛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赓即开展核查处置工作。经联系金牛区任克咳诊所负责人,其称网传图片属实,是在今年3月15日前后,为了做周年优惠活动,在抚琴综合市场抚琴南三巷门口放置了展板,放置时间为每天下午4点至6点之间大约1个多小时,放置了三天后被举报,卫生健康部门随即作出了处理,后面就未再宣传了,网传照片是3月做活动时被拍下近期才传上网络。经查,金牛区任克咳诊所是辖区内的医疗机构。成都市金牛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人员于6月19日到诊所现场查看,未发现放置展板。

根据网传图片,展板上的内容介绍了医疗机构或医疗服务,属于医疗广告。按照《医疗广告管理办法》第三条“医疗机构发布医疗广告,应当在发布前申请医疗广告审查。未取得《医疗广告审查证明》,不得发布医疗广告”的规定,经初步核实,当事人未取得《医疗广告审查证明》擅自发布医疗广告,涉嫌违反《医疗广告管理办法》第三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成都市金牛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已立案开展调查,对涉嫌违法行为,将依法严厉查处。

据海报新闻此前报道,6月19日,记者实地探访涉事诊所发现,店内已经没有相关广告标语,诊所工作人员表示,“那是三月份搞的活动,现在已经没有了。”

上述工作人员表示,就诊者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治疗,不是想输液就可以输液的。“先由我们的老师给看一下,看你自己需要哪一种,到底是适合中药还是西药。”

随后,该诊所经营者表示,确实需要输液的话,活动还在开展,但如果身体状况不需要输液的话,肯定也不会给就诊者进行输液。“我们搞这个活动,就是为了优惠老百姓。”该经营者说,自己已经去市场监管部门处理了此事,同时给记者展示了网友提到的丹参、参麦、黄芪、血塞通等注射剂,并表示不怕拍照和拍视频。

179人遇难,韩国警方对15名济州航空空难事故相关责任人立案调查

澎湃新闻 澎湃新闻 06-21 14:53

韩国全罗南道警察厅济州航空客机事故调查本部21日通报,已对国土交通部、韩国机场公社、混凝土天线墙设施相关企业人士等15人,以业务过失致死伤嫌疑进行立案调查。

警方将根据过失责任的重大程度决定是否对相关责任人申请拘捕令。

韩国当地时间2024年12月29日,由泰国曼谷起飞的韩国济州航空7C2216号航班在位于全罗南道的务安机场降落时坠毁。机上175名乘客和6名机组人员,除2名乘务员获救,其余179人全部遇难。这是在韩国国内发生的伤亡最严重的空难事故。

坏了,《红楼梦》也能搞抽象了

虎嗅网 虎嗅网 06-21 14:53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 (ID:new-weekly),编辑:詹腾宇,作者:王中中


《红楼梦》中,史湘云问道:“宝玉哥哥不在家么?”贾母道:“如今你们大了,别提小名儿了。”


所以,贾宝玉的大名究竟叫啥?史湘云和贾母也没回答上来这个未解之谜。


200多年后的某日,中文互联网的“电子红楼”小红书上,有网友给出了一份独特见解:贾宝玉的真名应该叫贾璋,贾政的三个孩子贾珠、贾元春和贾宝玉连起来就是“朱元璋”,贾宝玉象征大明的国脉和遗民。


初看似乎不无道理,再细想又确实一点道理都没有。像这种脑洞大开的行为,今时今日我们可以将其归入旧红学和新红学之外的第三派别:红楼抽象学。


抽象界的水太深,容易把握不住,幸好我们还可以选择打不过就加入。不喜欢这个脑洞,那就自己再想一个:既然都是从玉,贾宝玉的真名叫贾玲也未尝不可。隔壁贾樟柯表示:我没意见。


林黛玉倒拔垂杨柳


在被称为“互联网抽象元年”的2024年,《红楼梦》也乘上这股东风,以另一种方式出圈。


新老作品从正反两面共同发力,重新掀起一波红学浪潮:由胡玫导演的《红楼梦之金玉良缘》在豆瓣上斩获3.1分,在“年度烂片”赛道稳占一席之地,还顺带拯救了李少红的口碑;在短视频平台,1987年版《红楼梦》随着各种二创全面复兴,带动了一场“大众红学热”,近10万人参与了抖音“林黛玉模仿大赛”,总播放量超4亿次。


红学流派有评点派、题咏派、索隐派、考证派等,但在这轮“新红学热”中,网友的分类是:“宅斗派”“翻案派”和“聊斋派”。


迎面走来“考公大省”山东的网友代表们,已经把需要全文背诵的三大名场面罗列完毕:海棠诗社(后以“桃花社”之名重建)成立、螃蟹宴、抄检大观园。能把内里的门道分析透彻,在人情世故这方面,薛宝钗都得给你作揖。


甚至还流行一种说法:在写网文的时候模仿《红楼梦》,哪怕只有稍微一点,都能写出爆款,比如尽人皆知的《甄嬛传》。


“翻案派”的教旨用现代术语来说,那就是重新塑造“第二性”的故事,女性角色寻回自我和主动权。油腻的“钗黛之争”早已过时,现在站在大家面前的是稳拿古偶大女主不卑不亢剧本的薛宝钗、传说中继承巨额遗产反被贾家吃绝户的“真·名门望族”林黛玉。


林妹妹作为知名“嘴强王者”,还拓展了新赛道——发疯文学。同事不回工作消息,就抱怨“你大抵是倦了,竟回我这般敷衍”;对讨厌的人阴阳怪气,说一句“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出门聚会朋友迟到,默默来句“难为你费心,哪里就等死我了呢”,保证让朋友愧疚到半夜失眠还在良心不安。


当然,和深夜更搭配的还得轮到“聊斋派”上场。


为什么元春要半夜省亲,还得赶在鸡叫之前离开?为什么薛宝钗吃冷香丸,居处蘅芜苑像“雪洞”,刘姥姥还讲故事暗示她是鬼?为什么四大家族总是死人,却几乎没有婴儿出生?


“聊斋派”的前身是“悼明派”,主张全员皆死,但还是需要一定的联想能力才能达到“细思极恐”的效果,比如崇祯帝在位17年,对应黛玉活了17岁。


而“聊斋派”就简单粗暴多了,配上鬼气森森的BGM,再叠加阴间滤镜,《石头记》的石头其实就是墓碑石,整个大观园是个大坟场,就算不会把人吓得企图放生《红楼梦》以求平安,也足够让凌晨还刷短视频的你放下手机,赶紧睡觉。


在万物皆可AI的时代,“林黛玉倒拔垂杨柳”这个曾经只存在于脑海的抽象画面,也变成能动会跑的电子生命了,但有关《红楼梦》的抽象之路,早在多年前已经铺开。


2017年3月7日,“伏黛”CP新浪微博专属超级话题开通后,短短一个月内,曾分别跃居动漫与读书榜top 1,时至今日已有4亿多次阅读量。伏地魔和林黛玉这对“拉郎界的扛把子”,也自此引燃了年轻人对《红楼梦》二次创作的热情。


在抽象这条创作赛道上,较真是最不需要的品质。不如听取邓布利多的建议,什么都不想。穿越的林妹妹走到厄里斯魔镜面前,镜中倒影大概只有一行字:大家需要什么,《红楼梦》就会被解读成什么。


被过度解读的宿命


法国思想家罗兰·巴特提出的“作者已死”理论认为,作品在完成之际,作者就已经“死亡”,剩下的文化阐发工作,就是读者的权利了。唯有作者“死亡”,读者才能“诞生”,所有阅读活动,都是读者心灵与一个既定文本的对话,价值就在这个过程中被创造出来。


有一种说法是,王国维之前的红学研究通常称为“旧红学”,主要分为索隐派、评点派和题咏派三大类。而王国维重点批判的“索隐派”,就是透过字面探索作者隐匿在书中的真人真事。


索隐派对后世影响较大的观点有三种。第一种认为《红楼梦》是为顺治帝和董鄂氏而作的爱情故事;第二种以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为代表,“书中红字,多影朱字。朱者,明也,汉也”,认为《红楼梦》是一部心向大明的政治小说;第三种干脆认为写的是纳兰明珠的家事。


再发散些,“贾宝玉,言伪朝之帝系也。宝玉者,传国玺之义也,即指胤礽”;林黛玉寓指朱彝尊(号竹垞),因为“绛珠影其氏也,居潇湘馆影其竹垞之号也”……如果你也觉得离谱,不要紧,大部分红学家也同样觉得这些说法逻辑清奇、牵强附会,所以“臭名昭著”的索隐派逐渐消失,考证派遂成为红学正统。


直到互联网时代,沉迷厚黑学与阴谋论的“宅斗”爱好者,再次成为新时代索隐派的佼佼者。


“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将《红楼梦》定义为“清之人情小说”,在这个大观园万花筒里,每个角度都照出一方独有的世界。


嘉庆元年(1796年),在程甲本《红楼梦》正式付梓5年后,第一部“红楼同人”《后红楼梦》续书成稿,署名逍遥子,有感于“同人相传雪芹尚有《后红楼梦》三十回,遍访未能得,艺林深惜之”。


在这本续书里,曹雪芹本人是新潮的“穿书者”,成了自家男主角宝玉的知己好友,答应亲儿子的请求续写原稿,纠正原作之中的若干“不公”之处。黛玉甚至死而复生,还自带一个与宝玉相配的信物“练容金鱼”,在贾政夫妻的反复请求下与宝玉成婚,跨过宝钗成为正妻,大家都有美好的结局。


就是这天雷滚滚的剧情,让人只想说:写得很好,下次别再写了。


据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赵建忠2019年的统计,《红楼梦》问世后200年间,共出现了195种续书、同人作品,在网络文学勃兴之后,更是新增了3000部以上的《红楼梦》同人小说。针对《红楼梦》的二次创作,本身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


《新石头记》的作者吴趼人就说过自己早就“门儿清”,后人之作和曹公相比“种种荒诞不经之言,不胜枚举,看的人没有一个说好的”,他也同样犯了这个毛病。


“然而据我想来,一个人提笔作文,总先有一番意思,下笔的时候,他本来不是一定要人家赞赏的,不过自己随意所如,写写自家的怀抱罢了,至于后人的褒贬,本来与我无干。”吴趼人道。


“随意所如,写写自家的怀抱”,同样“满纸荒唐言”,谁又能解其中味?上一轮“红学热”中渴望完满结局的大众,放下对残本的纠结和不甘,接受缺憾也是一种美。


与其说当下的“红学热”抽象得难以理解,不如说这也是最终目的:不求甚解,难得糊涂,只为珍惜一片纯粹的痴心。

新势力“崛起,烘焙的生意逻辑变了

界面 界面 06-21 14:46

连锁烘焙,正在洗牌。

广西百色出现暴雨造成内涝,最大降雨量已达237.9毫米

界面 界面 06-21 14:42

受高空槽及切变线共同影响,6月20日至21日早上,广西百色市大部出现大雨到暴雨,部分地区有大暴雨。百色市右江区城区部分路段积水严重,形成内涝,车辆和人员无法通行。据百色市气象局发布的气象信息,这次降雨分布在百色市凌云、乐业、田林、右江、田阳、田东、靖西、西林等县(市、区)。这次降雨范围广、雨量大,最大降雨量出现在百色市凌云县四城镇平林水库,24小时降雨量已达237.9毫米。

普京:俄罗斯准备支持伊朗发展和平核能

界面 界面 06-21 14:41

欧洲和中国,开抢美国科学家

虎嗅网 虎嗅网 06-21 14:41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非凡油条,作者:豆腐乳儿,原文标题:《美国跌倒,中国欧洲吃饱?》,题图来源:AI生成


一场跑路热潮,正在席卷美国科学界。


超过四分之三的美国科研人员表示,正在考虑离开美国,这可是老牌科研期刊《自然》今年3月发布的数据。


同月,希望去欧洲的美国科研人员申请量同比增长32%,相关浏览量更是增长41%;一季度,寻求加拿大职业机会的美国科研人员也同比增长了41%。


为啥这么多美国科研人员要跑路?


直接原因,还是没钱了。


狂砍科研支出,美国自废武功


特朗普削减支出的大刀,早就砍到了科研领域,很多我们从小听说过的知名科研机构,经费腰斩。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预算砍掉40%。


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NSF),预算砍掉57%。


就连众多航空爱好者心中的圣地,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预算也被砍掉了24%,砍得最狠的是其科学预算,削掉了一半。


削减预算的一小刀,落在具体项目上就是直接砍脑壳。


新视野号探测器,在飞向冥王星的时候,被看作人类向宇宙深处探索的象征。而如今它已经远离冥王星,在距离地球几十亿公里外的柯伊伯带继续探索未知边界,相关项目却已经被砍掉——原本科学家们还指望它去太阳系外带回更多信息。


类似的不少外太空项目彻底取消,以至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亚当·里斯哀叹道: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对我们追求的许多空间科学而言,几乎是毁灭性的影响。”


其他领域也好不到哪去,生物学、工程学和教育的经费被削减了70%以上。计算机科学、数学、物理学和社会与行为科学的经费都被削减了60%。NSF资助的人数也将从30多万人减少到仅9万人。


经费没了,美国科学家就只好另谋出路了。


欧洲和中国,都在抢美国人才


从美国科学家的求职意愿看,若能离开美国搞科研,他们多数还是想去文化相近的欧洲和加拿大。


欧洲也抓住机会,着手从美国抢人才。


欧盟宣布,将在2025至2027年间新增5亿欧元预算,让欧洲对研究人员更有吸引力。法国总统马克龙也表示要拨出1亿欧元用于吸引国际人才。


与欧洲相比,中国抢美国人才有些吃亏,但中国也有独到的优势,那就是华裔科学家会考虑来中国。


在这方面,给中国送上神助攻的,还是特朗普。


第一个任期内,特朗普政府就处处针对华裔科学家,美国司法部于2018年实施“中国行动计划”,肆无忌惮地调查和起诉被怀疑为间谍的华裔科学家,在“中国行动计划”实施期间,20多名华裔科学家被起诉。


这简直是为渊驱鱼,为丛驱雀,越是怀疑华裔科学家帮助中国,这些华裔科学家就越要跑去中国。


2010年至2021年期间,总共有将近2万名华裔科学家离开了美国。在2018年后,离开美国的华裔科学家增长75%,其中三分之二的科学家去了中国。


而且“中国行动计划”里遭受迫害的不仅有华裔科学家,还有与中国合作密切的美国科学家。比如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查尔斯·李波,就因此被逮捕软禁。


所幸他今年已经入职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中国也在提升基础科研重视程度,基础研究经费正以每年超过10%的增速在增长。



所以中国不仅吸引美国人才,就连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热拉尔·穆鲁这样的其他国家人才,也到中国任职了——谁不喜欢更多的科研经费呢?


科研版图,剧烈变动


各国掀起瓜分美国科研人员的狂潮,也在预示着科研版图的巨大变动。


二战爆发后,大批欧洲科学家跑到美国,自此之后,美国都是全球科研的中心。


科学家跑到美国之后,美国也不是躺赢的。提出曼哈顿计划的范内瓦·布什,就在《科学:无尽的前沿》中勾勒出美国科研的蓝图:政府资助高校探索自然规律,企业将成果转化为产业,形成创新的永动机。


然而这一指引美国科研领先的蓝图,如今却在动摇。


副总统万斯就说过:


“我们应当大刀阔斧地改革大学,让它们更能接纳保守派观点。”


这已经是明晃晃把意识形态意图表露出来了,毕竟削减的是科研经费,特朗普政府没有削减军费。


在打压科研界、给学者断经费后,全世界都看出美国在自废武功,于是都在抢夺美国人才。


就连日本政府,最近也决定动用规模高达10万亿日元的“大学基金”运营收益,为国内大学和研究机构引进海外人才提供紧急财政扶持。


日本的动作都算慢的了,早就有人抢先。


像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就公开发布,学校已面向全球招聘引进了近700名国际知名优秀学者和研究人员,其中包括诺贝尔奖得主6名,各国院士近50名,国家级人才110余名。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是香港中文大学与内地合办的学校,也是国内灵活办学的成果。


这也算是香港沟通中外的作用之一,香港也多次发挥这一作用,为自己赢得不少发展机会,比如以下视频里提到的港交所的发展。


科研从来不是孤岛。当美国亲手拆掉维系几十年的科研网络时,世界正在重新洗牌。


下一个科学中心会在哪?


参考资料:

香港狂攬66位頂尖人才,包括NASA科學家! https://mp.weixin.qq.com/s/USJ39-koiXR9jICmhyKoPw

特稿丨美国科研人员身陷困境 多国争相出手“抢人”-新华网 https://www.news.cn/world/20250429/ecd5e6882e9e4593b6ce528c39493392/c.html

开始抢人?冯德莱恩表态:欢迎美国科学家 https://mp.weixin.qq.com/s/CN1fWIyf9Q8iWxbGOg-law

突擊回流!大批頂尖科學家離美歸國 https://mp.weixin.qq.com/s/xvrfzCINnPAOb5xSH5zAcg

顶尖华人学者遭FBI调查:政治阴云下的美国高校 https://mp.weixin.qq.com/s/Xa2ZyjAgJCwGpa4QJ-HL5Q

速读美国顶刊34:美国人才正在流失,中国或成第一选择 https://mp.weixin.qq.com/s/fCsKIuaxp8u65ZauGO-Hag

跟白宫对着干?马克龙宣布斥巨资从美国抢人 https://mp.weixin.qq.com/s/8LYbrU4PVTFeUiMdLu3U8g

“这不是挖墙脚”!多国加大力度吸引美国科学家 https://mp.weixin.qq.com/s/-eCnU0REZKTYNsxv4EyF4Q

China’s universities are wooing Western scientists https://www.economist.com/china/2025/05/22/chinas-universities-are-wooing-western-scientists?sessionid=-2047420690

华人科学家再遭系统性排查,75%美学者萌生去意 https://mp.weixin.qq.com/s/h0YjwvVkubyb3GCKup5cYQ

科研寒冬席卷美国 全球科研版图或进入“中国”时代 https://mp.weixin.qq.com/s/qR_rurT0itMe9i0Roj0ZPw

拨款6亿欧元!欧洲要从美国“抢”科学家 https://mp.weixin.qq.com/s/WIUlWVVAJL_0SswMXWWidA

中欧争夺困境中的美国科研人员,日本谨慎 https://mp.weixin.qq.com/s/sE_nEteLTPN3x69dUgUwSg

一图告诉你,特朗普如何毁灭美国科学界 https://mp.weixin.qq.com/s/PssDctCSMVZobzfbcDnNTA

特朗普再提万亿美元军费预算 挤压了谁?满足了谁?_新闻频道_央视网(cctv.com) https://news.cctv.com/2025/05/26/ARTIDfhWAxiTZg0nhhhL8KWo250526.shtml

日启用“大学基金”收益延揽人才 --科技日报数字报 https://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5-06/13/content_589977.htm?div=-1

丁薛祥会见俄罗斯总统普京

界面 界面 06-21 14:40

电影《酱园弄·悬案》票房破亿

界面 界面 06-21 14:38

据灯塔专业版实时数据,截至6月21日14时35分,影片《酱园弄·悬案》票房突破1亿元。​​​

华为宣布启动鸿蒙生态最大规模开发者官方赛事

界面 界面 06-21 14:35

6月21日,华为宣布鸿蒙生态最大规模开发者官方赛事——2025 HarmonyOS创新赛正式开赛,面向开发者开启报名​,参赛者最高获百万激励。赛事由华为设立专项的奖金,共450万人民币和450万耀星券。

独家 | 泡泡玛特创始人:我们的目标不是让Labubu成为一时爆红的流行符号

虎嗅网 虎嗅网 06-21 14:32

出品|虎嗅商业消费组

作者|苗正卿

题图|视觉中国

 

虎嗅独家获悉,近期泡泡玛特创始人、CEO王宁在公司内部针对Labubu的火爆现象进行了一次分享,王宁直接表达了“居安思危”的态度:“近期,公司被推到了一个备受关注的位置。热度越高,意味着外界期待越高,风险也随之上升。这既是机遇,更是对我们的考验。”


在谈及近期火爆的Labubu时,王宁认为“从产品层面看,我们的目标不是让 Labubu 成为一时爆红的流行符号,而是打造一个具备长期生命力的IP。”

 

虎嗅了解到,王宁要求公司内部保持克制。他认为“从公司层面看,当前更大的挑战不在于增长速度,而在于如何持续把事情做好。在持续关注下,我们必须确保消费者体验的稳定与品牌信任的延续。不是一味扩张、追求曝光,而是保持节制,守住企业的健康与韧性。 健康优先于增长,长期胜于短期。我们不能被眼前的风光所迷惑,而应以清醒和克制,为可能到来的风浪做好准备。”

 

与此同时,王宁也要求公司上下“避免被热搜带节奏,不被市场情绪所裹挟”。

 

在这次分享后不久,泡泡玛特调整了Labubu的供给策略和预售策略。6月18日,近几个月在全球范围出圈的泡泡玛特旗下IP Labubu的第三代搪胶毛绒产品 “前方高能”首次开启全球线上预售。

 

“前方高能”这一系列最早于2025年4月24日在中国大陆线上开售,并很快成为现象级爆品。在美国苹果APP Store,泡泡玛特美版APP“popmart”一度登顶榜首;在阿里旗下跨境电商平台速卖通AliExpress上,Labubu一度成为搜索热门词top1。

 

大热之中也有骚动。由于供不应求,“前方高能”系列在4月发售后一度成为了“黄牛”的热门炒品,在小红书和抖音上,一娃难求的吐槽很多。作为应对,泡泡玛特调整了预售策略,在618的新预售之中,增加了“全渠道补货机制”、“每人限购12件”等规则。

 

但这些限制并未阻碍泡泡玛特的热度。在618期间,泡泡玛特天猫直播间的两个链接总销售量突破25万,在澳洲购物类APP榜单上速卖通与泡泡玛特牢牢占据前两名。

  

值得注意的是,在 Labubu于618期间保持火爆的情况下,泡泡玛特的股价在这两天出现了波动。在6月17日,泡泡玛特股价一度达到275港元/股,而此后出现了一波下调,到了6月20日下午泡泡玛特股价一度降至233港元/股。在短短3天多的时间里,泡泡玛特的市值缩水接近370亿港元。

 

有潮玩行业分析人士向虎嗅表示,泡泡玛特在过去几天的市值波动,主要有两层原因。首先,泡泡玛特改变预售政策本质上调整了供给,这影响了泡泡玛特相关产品在“二手市场”的价格支撑力,从短期看会影响泡泡玛特的股价表现,但从长期看是利于公司核心IP良性发展的。此外,早期投资人基金到期产生的减持,也影响了外界对于泡泡玛特的情绪。

 

一位在北京经营潮玩店的资深从业者告诉虎嗅,618全球预售和一系列补货动作后,她经手的Labubu 3.0系列产品溢价情况出现了明显变化。“之前,一度溢价幅度超过200%,现在溢价幅度大概在75%。”她向虎嗅解释道,溢价是指藏家买到正品后,卖到收藏店或者通过闲鱼等平台出售的“二手市场价”。但她认为,这个溢价回调从长远看是比较健康的。

 

“那些恶意囤货的黄牛会因此收敛,这会让真正喜欢娃的消费者获得更多的货源。”该资深人士认为,这一幕在几十年前万代等日本公司凭借模型玩具、动漫IP玩具火爆时也曾出现。“一方面是品牌方加大供给,另一方面是在不同价格带、不同玩具类型上出现更多细分公司,优化了市场环境。”

 

但股价和市值的波动,足以给泡泡玛特敲响警钟。无论是盲盒还是基于IP的收藏潮玩,都会面临“IP生命周期”这个挑战。几年前,泡泡玛特旗下最火爆的IP是MOLLY,如今MOLLY的风头已经被Labubu超越,而没有人可以猜到Labubu的火热周期能存在多久。

实习生,影视行业的救命神药

钛媒体 钛媒体 06-21 14:30

文 | 价值星球Planet,作者 | 方歌,编辑 | 李小天

“再一次向严浩翔先生表示歉意,向艺人团队表示歉意,向粉丝朋友表示歉意。”

6月15日,爱奇艺副总裁陈涤在个人账号@正牌三条 如此写道。

当日上午,《新说唱2025》这档综艺的官方短视频账号,在艺人严浩翔相关视频评论区发布了贬损性言论——“粉丝还是差点,这赞还是没有邓典果多,不给力”。节目组最初解释这是"实习新人误操作",但被发现此账号是由3人共同运营,未能服众。

事发之后,一段《新说唱2025》的演职员List也在互联网疯传。制作团队里,统筹组、编剧组、执行组、才艺导演组几乎全部由实习生组成,正职人员屈指可数。

在这之前,《折腰》的“牛马剪辑助理廖娟”也曾在小红书引爆话题。

因为,这部36集的长剧仅有四位剪辑,而据职场经验推测,“廖娟”署名最靠后,但干活可能是最多的。

实习生、职场小白似乎正在撑起影视行业,无论是为了“降本增效”,还是为了“推陈出新”。在备受关注、热议纷纷的影视圈,总有人成为主创顶梁柱,有人却沦为背锅侠。

在这个毕业季,价值星球也和几位影视行业实习生聊了聊,了解他们眼中的行业现状,以及对未来的畅想和迷思。

一本院校王牌专业:三个月五六百块,拿不到实习证明

大二那年,李思思参加了人生中第一个实习。

当地的地方台在录制某档热门综艺,正好缺人,李思思所在的大学成了制作团队的“定向招生地”。学长给他的室友打了个电话,室友就带着他一起答应了进组实习。

没有面试、没有笔试、没有沟通注意事项,李思思直接被拉进微信群,准备上岗。

作为摄影助理,李思思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给摄像架机位、拿苹果箱。“那里是一个高度工业化流程化的场所”,在李思思入场之前,场地内的机位和轨道设置已经全部确认,他们只需要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

两千多平的棚子里有六个小景,拍完一个接着拍下一个,每天早上九点开工,凌晨两点收工。

因为在学校里几乎一周就有一次转播实践,李思思在片场上手很快。唯一的问题是,这种商业大项目需要更多的体力。大棚里的线缆又粗又长,衬得学校里的实践“像儿戏”。李思思往往得拎着这些沉重的绳子,在棚子里转上几十圈,才能完成自己的任务,“体力消耗非常大”。他能够碰到摄像机的机会很少,只有休息期间能短暂地玩一下摇臂。

整个项目里的实习生非常多。光李思思的组里,就有六个实习生。“那个类型的综艺当时特别火,很缺人手。”李思思说。

只干了两个多月的李思思没能拿到实习证明。那是跟完整个项目期的实习生才有的“荣誉”。李思思只得到了几百块,作为他两个月的辛苦费。好在实习期是包食宿的,没有让他真的倒贴钱。

在那之后,李思思又去了某个平台实习,还是当摄影助理,主要做晚会转播。每天下午一点到岗,晚上九点左右下班,偶尔还会参与一些纪录片和TVC广告的拍摄。工作强度降低了,工资却涨到了2000元。

李思思在那里实习了快一年,终于确定了自己的想法,他不想拍综艺或者晚会了,他想试试电影。

对话的当天,李思思在备考电影系的研究生。

这并不是他第一次考研,但他没有特别焦虑。他坦诚道,这个专业的考生都是神仙打架,有从美国学电影回来,有北大清华想转行做导演,考试也很灵活,失败几次是很正常的事,尽自己的全力就好,隔壁导演系的门槛更高,还有明星参与竞争。

事实上,近几年来,演员、编剧、作家、武行甚至美术,都出现了转行导演的例子。最典型的例子就比如,徐峥、吴京、王宝强。

个别院校提供的官方进修渠道,成为了转型的最佳场所。它不仅能够提供专业知识辅导,还能提供展示平台。据了解,参与导演进修班的学生可以在学校支持和赞助下拍摄短片,并且被允许参与各种竞赛,大大提升和行业头部导演、公司合作的机会。

当然,进修班也需要门槛。譬如中戏表演进修班的学费为每年60500元,考生需额外交付住宿费用,约150元/天。北电导演系进修班的学费高达12万元,每年只招收90人,几乎每年都有明星参与竞争。

除此之外,星二代的涌入,也在压缩着从业者的生存空间。

张艺谋的儿子张壹男,16 岁时就在《影》的剧组实习。陈宝国儿子陈奕丞,14岁留学英国,大学读了机械工程专业,2009 年回国后却在北京台实习,随后不久进入《智者无敌》剧组,担任导演助理。冯小刚和徐帆的养女徐朵,2025年5月毕业,2024年就在《太阳花》剧组担任场记。

影视专业学生,正在压力里寻找出路。

日薪150,却还要教正式员工

三年前,李然去一家影视公司面试了导演实习生的岗位,一天的工资是150元。

干的活挺杂。

起初的任务是带一位零经验的正式员工。

从公司的角度出发,这个看似怪异的任务,好像又是有一定理由。李然解释,只是想拍短剧的话,这位正式员工所缺乏的其实就是一些基础的专业知识,所以公司并没有必要请一个已然成名、实力强劲的大导演来带他,因为这是非常不划算的。

于是,参与过几部商业片拍摄的李然成了最好的选择。“他们认可我之前的项目经历,觉得我的沟通能力也挺好的”。

他带着这位员工做了两个项目。还没和对方熟起来,就有了另外的工作。

大部分时间里,李然在做执行导演的工作。

参与剧本的策划和创作、设计分镜、制定拍摄计划,以及参与现场的拍摄,而且在成片里,并不会特意标出他的实习生身份。

唯一区别的是工资。进入到拍摄期,李然的工资从每天150元变成了按项目计费,只不过给他的费用缩减到了市价的50% 左右。

事实上,低薪和无薪实习,在全球影视行业中,都是一个屡见不鲜的行业顽疾。

2021 年 2 月,好莱坞在社交媒体发起了#PayUpHollywood 活动,一项针对影视行业 1,014 名实习生和兼职助理的调查发现,超过 79% 的受访者年收入不超过 50,000 美元,而在洛杉矶,如果年收入低于 53,600 美元,就会陷入租房困境;超过 37% 的受访者表示依赖家人或朋友的收入来维持生计。

从业者指出,实习生和兼职人员的过低酬劳,正在导致好莱坞多元化的丧失,因为许多工作者如果不依靠世代传承的财富来补贴生活成本,就无法负担在该行业工作的费用。“我们如今的状况是,工作越来越多,收入却越来越少。我认为在电影行业工作最糟糕的事情之一,就是它通常被认为,你需要做大量无偿工作来证明自己、提升信誉,”好莱坞劳工组织联合创始人沃林茨说道。“其实不必如此。”

有一段时间,李然还被要求筹备中剧、长剧项目。那个时候他几乎天天都在公司,拿着手里的剧本,一边感叹“这写的什么垃圾”,一边从大海里淘金,挑出一些有潜力的苗子,梳理剧本的大概问题后,交给制片人,拜托他和编剧沟通和修改。

两个月里,他经手的有十六七个项目,但是一个都没成。

其中有四五个是他比较看好的项目,有两个拍出来了,有一个被别家公司抢了,有两个已经进入推进期。“除了那些可能烧钱烧着玩或者洗钱的项目,大部分落地出来成绩还是不错的。”李然感慨道,“只不过落地未必会落在你手上,这个会比较让人难过,毕竟你为它付出了精力。”

人员流动过快似乎是每一家影视公司的共性。

最开始的时候,李然所属部门有十多个人,导演、制片、后期、演员、场务一应俱全,其中两个实习生还是他的同校同学。“也不怎么加班”,一天最多工作十个小时,大部分时候只工作七八个小时。

他入职三个月后,几位实习生相继离开,过了一段时间,唯一一位正职导演也离开了。最极端的时候,部门里其他人都是制片,只剩下他一个实习导演。

读电影专业的李然,是同届中唯一一个毕业后就在剧组一线工作、没有签约任何公司的人。其他的同学,或选择继续读书,或选择转专业,或者去研究AI短剧。

“我对于如何做一个好导演是有自己的认知标准的。但是你会发现,在市场体系里成为一个好导演,还需要资源、人脉、身份等等的加持。有时候我是需要对此妥协的。”

“我并不在意拍的是下沉市场爱看的短剧,现在努力工作,其实就是为了有一天能拍电影。”李然感慨道。

“在短剧行业鄙视链中,做过长剧的我处于最底层”

孙铭有过两段完整的实习经历,都是文学策划,主要的工作进行IP评估,通俗点来讲就是看小说。

第一段工作做完,她本来想试试别的方向,但她又面试上了比较满意的公司,虽然要签一年的合同,孙铭也咬咬牙、点点头,“签下了卖身契”。

一进公司她就收到了几十本书的list,小到每本二三十万字,大到每本一两百万字。“每天就是看,有的文章只看非VIP章节就能PASS,但大部分还是得看完。”工作一周,孙铭能看完三到五篇小说。

她几乎没机会参加创作组的讨论会,因为影视项目的落地需要的周期太长了,实习生能凑到核心创作环节的可能很小。

两次实习之后,孙铭坦然地告诉我们,工作带给她的提升太有限了,“如果仅限于现在的部分的话,不能说枯燥,但热情已经不在了”。

明年就要毕业了,孙铭甚至开始焦虑。“我感觉没有做影视方面的实习之前还不是很迷茫,做了之后更迷茫。”

但她暂时不会考虑综艺行业。

在综艺行业,实习生参与项目执行的概率非常高,发生错误的概率、工作的强度也都很大。“感觉只有很有活力的人才能胜任。”孙铭曾经短暂地参与过一次综艺实习,整个项目期只有四个月,需要跟进后期的剪辑、发布。一周节目上线前,她几乎都要24小时online,连轴转地工作。

工作强度是一方面,周围人的规劝是另一方面。

“所有的人都说,想做综艺的话,本科毕业就可以去。你都转专业读研究生了,就尝试一下本专业的工作吧。”孙铭解释道。

身边的同学、前辈、家长都提议让她试试短剧,踩上这个风口,但只有孙铭知道,这其中的无奈。

“短剧市场也存在鄙视链,这个鄙视链的最底层就是做过长剧的人。”她解释,行业普遍的认知是,有长剧思维的人,不知道短剧的爽感是什么、节奏是什么、观众想要什么。

孙铭曾经参加过一次短剧公司的面试,对方的每一个问题都让她有点心虚。

你看短剧吗?

你看什么类型的短剧?

短剧真正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

三个问题后,对方给出的结论是,孙铭并不怎么了解短剧。

但对方还是给了孙铭一次机会——一个全英文的剧本。“他们问我这个剧本如果改成短剧应该怎么改,让我花30分钟做了个笔试。”

结果是石沉大海。这之后她又去面试了两三家短剧公司,也一个offer都没有收到。

于是她还是回到了影视行业。

“我应该还是会留在北京,毕竟这里朋友和机会都多一些,但现在还没想好未来要干什么,希望能在春招看到好的机会。”

(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中汽协陈士华:今年前五个月整车出口呈现出较好韧性,保持稳定增长

36氪 36氪 06-21 14:29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近期在行业会议上介绍,总体来看,汽车行业在系列组合政策推动下,叠加企业创新成果加速落地应用,行业总体呈现稳中向好发展态势。今年前五个月,汽车产销均实现10%以上增长,其中内需市场在政策拉动下,明显改善,起到较好支撑作用;整车出口尽管面临国际形势不确定性加大挑战,仍呈现出较好韧性,保持稳定增长。新能源汽车延续快速增长态势,前五个月新能源乘用车国内销量占比超50%、新能源商用车国内销量占比超20%。(界面新闻)

汇泉基金总经理梁永强因工作调整离任,陈洪斌接任

界面 界面 06-21 14:27

6月21日,汇泉基金发布高管变更公告,公司总经理梁永强因工作调整离任,陈洪斌出任公司总经理,柴玏出任公司副总经理。公告显示,陈洪斌于2025年4月14日加入汇泉基金,此前历任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职员,龙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总行金融市场部及网络金融部总经理,宏信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总裁助理兼资产管理总部行政负责人,国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首席经济学家、证券资产管理分公司总经理,鹏扬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首席经济学家。

韩国警方对15名济州航空空难事故相关责任人立案调查

界面 界面 06-21 14:26

EU Said to Push for a Brain-Style Deal, Near Agreements on Non-Tariff Trade Disputes

钛媒体 钛媒体 06-21 14:26

TMTPOST -- The European Union is exploring new ways to push for a deal as the deadline of U.S. President Donald Trump’s 90-day tariff pause draws closer.


Credit:Xinhua News Agency

Credit:Xinhua News Agency

The U.S. and the EU seem closer to a deal to address multiple non-tariff trade issues,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reported on Friday, citing a draft agreement on reciprocal trade. The draft was reported to be circulated by the U.S.Trade Representative’s office and touch a litany of trade issues, such as the EU’s Digital Markets Act, its carbon-based border tariffs, shipbuilding, but it doesn’t specifically address any of the tariffs the Trump has threatened or imposed on the bloc.

It is unclear whether the EU will address the tariff issues in a separate deal, or if both sides will decide to extend those negotiations beyond the July 9 tariff deadline. A day prior to the report, advisor to German Chancellor Friedrich Merz, Michael Clauss, revealed that the European Union is pushing for a Britain-style trade deal with the U.S. Such a deal leaves some tariffs in place after the deadline next month, further delaying retaliation against Washington.

Clauss, in a Financial Times (FT) event on Thursday, expected an arrangement “a little bit along the model of”the U.S.-Britain agreement, rather than a full trade agreement. He said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will want to know if “if there is a landing zone” on the baseline 10% reciprocal tariffs before discussing tariffs on various sectors. He also said EU member states fear 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and the risk of European internal disagreements on taking countermeasures.

Some nations, led by France, plan to retaliate in that scenario, but others, including Italy and Hungary, want to keep negotiations going, spooked by Trump’s threat to impose 200% tariffs on wine and whiskey when the EU proposed targeting bourbon in April, according to the FT report.

European officials are increasingly expecting a 10% rate on the so-called reciprocal tariffs to be the baseline in any EU-U.S. trade deal, Reuters cited sources on Thursday. EU negotiators are said to still seek the tariff rate lower than 10%, but negotiating the 10% level down had become harder since the U.S. started drawing revenues from its global tariffs.  One of the sources said there had been no acceptance by the EU of 10% as the baseline rate at talks, but suggested it would be difficult for the block to force U.S. to change or abolish that baseline.

A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source said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was resisting sector-specific tariffs. The EU executive arm has told the industry that while it does not want the 10% baseline reciprocal tariffs, accepting a 10% base tariff may provide leverage in those negotiations, according to the source. A beverage industry source said the wine and spirits sector would rather have a deal at 10% than protracted negotiations.

Trump said on April 9 in the post he has authorized a 90-day pause and “a substantially lowered reciprocal tariff” of 10% during this period, both effective immediately.European Commission President Ursula von der Leyen said in a statement on April 10 the EU will put its countermeasures over U.S. steel and aluminum tariffs on hold for 90 days.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estimated a total of nearly €21 billion worth of goods imported from the U.S. will be affected.

Trump on May 23 vowed to slap a 50% tariff starting on June 1 as negotiations between the EU and the United Sates “going nowhere.”  However, after a phone with von der Leyen,Trump on May 25 said he would hold off until July 9, the same deadline as Trump’s 90-day pause of his proposed 20% reciprocal tariffs on EU that is set to end. Von der Leyen said the same day “Europe is ready to advance talks swiftly and decisively”, adding that “to reach a good deal” needs the time until July 9.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偶然事件也会改变命运

南方周末 南方周末 06-21 14:25
2025-06-21 14:00:00

个体的发展,并非单纯根据天赋和努力程度稳步提升。在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研究人员都发现马太效应的存在,也就是强者更强。早期获得成功的个体,更可能因此在随后取得更大的成功。而这一现象,并非特定社会文化的产物,也并非人类所独有。

运气很重要

2024年,康奈尔大学神经生物学和行为学系的科学家,曾利用动物开展过实验,观察先来后到的两拨小鼠,围绕领地进行攻防的策略。结果就发现,先来的小鼠,因为生存空间充裕,稍加探索,就建立起了自己稳定的领地。只不过,领地越大的小鼠,在面对第二拨小鼠到来时,就得花费更多心思巡逻,以捍卫自己的领土,但反击的效果却不如那些领地小的。

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第二拨小鼠到来时,因为可用的空间已经十分有限,它们只能花更多时间去探索,但最终也收效甚微,而且死亡率更高,活着时繁殖的机会也更少。这意味着,先获得领地的小鼠,凭借资源富余的环境,随后在寿命和繁殖机会上都稳占优势,而后来的小鼠,因为被研究人员放置在更逼仄的社会生存空间里,尽管付出了更多的努力,但最后既难以立足,也很难繁殖。

早期个体的微小优势,会随时间演变为更大优势,从而决定了人生的轨迹。视觉中国|图

早期个体的微小优势,会随时间演变为更大优势,从而决定了人生的轨迹。视觉中国|图

更值得注意的是,因为实验条件允许,所有这些小鼠,不论是先来的,还是后到的,都年龄一致,基因相同,这意味着,后来者失败的发展轨迹,无法被归结为资质差,或者年龄小,而主要是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使然。此前,有动物研究甚至发现,生命早期在特定环境中的经历,甚至会引起行为、大脑可塑性和表观遗传等方面持久的个性化改变。但所有这些早期经历,究竟是如何塑造了随后个体的发展,还不是特别清楚。

而最近,一项进化生物学研究,同样利用基因相同的小鼠开展实验,通过详尽分析不同小鼠从婴儿期到成年期的行为模式变化情况,试图弄清楚,生命早期的一些不可预测也无法控制的偶然事件,究竟如何塑造个体随后的发展轨迹。而研究表明,竞争性的社会环境和反馈,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会放大早期偶然经历对生命发展的影响。

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早期因为幸运而获得资源机会的雄性小鼠,围绕资源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和反馈,在后期会增加获胜者的优势。甚至它们生命早期体重上面的微小差异,都能预测后期资源占有的情况,并且,随着资源获取方面差距格局的形成,微小的体重差异,在后期发展中,也会不断增大,将个体推向截然不同的生命轨迹,好的更好,差的更差。

然而,雌性小鼠中,却不存在这样的现象,因为,相比雄性总是竞争领地控制权和资源通道,雌性通常并不这样做。这一研究2025年1月发表在《科学》杂志,表明即便能力和天赋上没有任何差异,因为竞争性的社会环境,早期在竞争性互动中获胜和输掉的雄性小鼠,也会从此在不同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环境也很重要

由于人类社会中,成长不能逆转重来,而且人与人之间的天赋和环境存在广泛的差异,也缺乏可比性,偶然性的事件或者经历对某个人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实际上难以进行科学的研究。但借助小鼠这些可复制的个体,最新研究追踪近百只小鼠的成长历程,相当于重复地观察了同一个体在不同环境下的成长经历。

研究人员将它们放在五百多平米的大型空间里,其中又细分出16个完全一样的资源分区,满足它们吃和住方面的需求。而每窝两周大的小鼠幼崽连同母鼠,被放置在某个资源空间里,模拟共同生活的家鼠自然觅食和社交的环境。利用射频识别技术,研究人员最终获取了数百万的空间移动数据,详细地记录了这些小鼠从婴儿期到成年期的社交模式和空间模式,也基于此,发现了竞争性社交环境对雄鼠早期偶然经历的放大效果。

“这项研究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早期的生活经历,不仅会产生消极的影响,还会被后来的社会环境放大。”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进化与医学中心副教授诺亚·斯奈德-麦克勒(Noah Snyder-Mackler)看来,早期的运气或者逆境为生命奠定基础,而后来的竞争可以加强或者抵消这些影响,这一观点,与他在自己的研究中看到的结果是呼应的。

例如,在恒河猴中,早期的逆境与成年后的社会地位相互作用,可以预测健康和生存情况,尤其是对于雄性。这一发现基于六十年的观察数据,包括六千多只恒河猴的多种早期生命逆境经历,如早年丧母,与年龄相近的同胞分享有限资源等。他和一些科学家研究发现,在生命早期经历更多逆境的猴子,会死得更早,但这些逆境对健康的影响并不一样,而是会因为逆境类型、时间,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而有所不同。

更关键的是,包括最新研究所揭示的偶然事件的影响,这些在动物中发现的原理,可能同样对人类有参考意义。“这些在小鼠、猕猴和其他社会性动物中的发现表明,早期生活经历对成年后的结果有深刻的影响,这种生物机制的模式,很可能也适用于人类。”诺亚·斯奈德-麦克勒向南方周末记者强调,动物模型,特别是那些生活在复杂、自然的社会环境中的动物,对我们理解社会和环境因素的长期影响极具价值。使我们能够厘清早期经历、基因和持续的社会环境分别带来的影响,而这在人类群体中是很难做到的。不过,我们现在发现,这些相互作用不仅真实存在,而且深深根植于我们的进化史。

与天赋无关的马太效应

关于人和其他动物所遭受的这种共通的社会环境影响,早在2020年,诺亚·斯奈德-麦克勒就曾进行过专门的研究。通过系统回顾相关证据,他发现,尽管社会结构存在差异,但人类社会环境与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也出现在多种哺乳动物的社会中。诸如社会支持预测寿命,社会压力影响免疫,社会逆境提高死亡风险,等等,许多环境与健康之间的关系,与人类社会中的模式是相似的,相关研究发表在《科学》杂志,凸显了各类社会决定因素,对包括人在内的社会性动物,具有普遍而长期的影响。

近年来,许多研究都揭示了这样的现象,发现不管有利还是不利的早期经历,都具有终身影响。绝不只是昙花一现或者过眼云烟,而是会与随后生命里遭遇的环境相互作用。这不仅强调了早期环境的重要性,也表明其中的效果可能存在性别差异。最新研究利用小鼠实验,为这一过程,提供了更多细节,证明生物学中存在与社会科学类似的马太效应。在这个过程中,早期个体的微小优势,会随着时间,演变为更大优势。凭借一整套高度竞争性的社会反馈机制,最初的胜利者,不仅为自己将来取得更多成功奠定了基础,也让所在社会中的其他个体,深深地感受到胜利者会继续胜利的强大潜力。而所有这一切完全可能发生在能力相同的两者之间,无关天赋差异,但涉及自然界广泛存在的起点不平等问题。

“对公众来说,关键是要知道,基因在解释成年人健康差异中,只占极小的一部分。包括我们早期的社会经历在内,我们的环境,在塑造我们的生命机理和幸福健康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诺亚·斯奈德-麦克勒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这意味着,无论遗传背景如何,支持性的社会环境,都可以成为改善长期健康结果的有力杠杆,特别是在儿童时期。”



大模型掌握人类空间思考能力!三阶段训练框架学会“边画边想”,5个基准平均提升18.4%

量子位 量子位 06-21 14:24

视觉推理正经历从“视觉转文本”到“Thinking with Images”的范式转变

中汽协陈士华:今年前五个月整车出口呈现出较好韧性,保持稳定增长

界面 界面 06-21 14:18

6月18-21日,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组织的“2025汽车工业统计工作会议”在陕西西安召开。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介绍,总体来看,汽车行业在系列组合政策推动下,叠加企业创新成果加速落地应用,行业总体呈现稳中向好发展态势。今年前五个月,汽车产销均实现10%以上增长,其中内需市场在政策拉动下,明显改善,起到较好支撑作用;整车出口尽管面临国际形势不确定性加大挑战,仍呈现出较好韧性,保持稳定增长。新能源汽车延续快速增长态势,前五个月新能源乘用车国内销量占比超50%、新能源商用车国内销量占比超20%。

“包月800,不谈恋爱”,上门做饭的年轻人有多抢手?

虎嗅网 虎嗅网 06-21 14:17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惊蛰青年,作者:阿肉,编辑:安菲尔德,题图来源:AI生成


“事已至此,先吃饭吧。”


国人似乎一直有一种很朴素的价值观,叫“吃饭比天大”。小时候,父母的道歉是一句“洗洗手出来吃饭”;成年人之间的约会应酬叫“有机会吃个饭”,我们的人生轨迹和无数的饭桌交集,也乐于在三杯两盏中维系重要的羁绊。


所以,老一辈似乎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年轻人会连自己下厨烧饭的力气都没有。事实上,一个低能量打工人下班之后,只想躺下睡觉。下厨烧饭所带来的成就感,似乎很难抵消掉这件事自身所带来的疲惫感,就连重要的日子,大伙儿也更愿意下馆子。


对于每天都要拖着一身疲惫回家的牛马们来说,吃吃喝喝的时刻固然美妙,住家饭的诱惑也无可取代,但这一切的前提是——不用自己下厨。


有需求就有市场。为了不愿做饭的懒人们,“快手菜”“速食菜”迅速登上各大生鲜平台热卖榜试图缓解年轻人的做饭倦怠更有甚者,在你还抗拒做饭的时候,另一批热爱做饭的年轻人,已经开始瞄准你的痛点,在互联网上发帖当起了青年私厨


将兴趣变现,实现“真正的自由”最好的“氪金”方式当然是赚同龄人的钱。



通勤1h,给陌生人上门做饭


“一天做七八顿饭,通勤超过一个小时,真的假的?


90后的阿绿是一名在杭州工作的全职线下私厨。在她记录自己工作的视频中,经常会有人这样质疑。但在大半年的上门接单生涯中,她已经练就了强大的时间管理能力:


一般来说,她上午会接三单客户,早上7点起床,8点多到第一个客户家,按照客户的要求做好早餐或是早午餐,大概花费一小时;10点到第二个客户家也是同样的流程,第三单大概是11点半开始,然后是第四单、第五单……最忙的一天,她工作到晚上十点多才下班,一共跑了八家,工作时间超过14个小时,工作强度也不亚于她之前做过的公众号编辑、服装搭配师以及面包店老板等各种职业。


但,至少对于现阶段的阿绿来说,她乐在其中,“一进厨房,我就像火力全开”。


喜欢做饭这件事,似乎是从阿绿大学毕业那年开始的。“如果说我们身边总是有一个很喜欢做饭的朋友,那我就是那个朋友。


还在公司打工时,她就经常带些卤味小菜分给同事们。后来她换过几次工作,囿于近几年行业普遍不景气,她曾与朋友开玩笑说“要是没工作,就去给别人烧饭好了


那时候的阿绿还不曾预料到,这句玩笑会在几年后变为现实。


阿绿为顾客制作的一餐。(图/受访者提供)


2024年12月,她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第一条接单信息,当天晚上就有人私信她下单。虽然客户的住址距离她家足有十多公里,但处于事业“初创期”的阿绿无法拒绝这第一笔生意。第二天她提前一小时出门,搭乘地铁准时出现在了客户家,并按要求完成了一顿家常菜客户对她的手艺十分满意,很快就成了她的一个固定客户。


第一个月过去,阿绿积累了三个固定客户,月收入达到了8000多块。即便考虑到杭州当地的生活成本,这个数字也已经十分可观。她的主要顾客是20岁至35岁的年轻女性,主要包括一些自媒体博主、宝妈以及白领,有的是因为工作太忙没时间自己做饭,有的因为需要照顾小孩无法兼顾一家人的饭菜,要求基本就是三菜一汤的家常菜。


今年1月,她还接过一次公司的团建订单,负责30人左右的团餐。因为实在是忙不过来,阿绿叫上男友给自己当助手,从下午一点忙到了晚上七点多,总算是顺利完成了这笔生意。


2024年的最后一天,客户请阿绿上门做的跨年夜晚餐。(图/受访者提供)


回看自己的“创业史”,阿绿承认有一部分运气因素。“我遇到的客户确实都蛮好的”,杭州所特有的多样职业生态造就了多样的作息,让阿绿能够处理好多位固定客户的不同需求不过和最开始相比,现在很多时候是客户不得不选择迁就我的时间了。好在,大家也都能理解”。



在二三线城市,人们对上门做饭的需求同样十分旺盛。但或许是由于人们的作息相对固定,多数客户的用餐时间也比较统一,私厨们也多以兼职的形式存在。刚刚入行两周的小刘就是其中一位兼职私厨,他是一名康复医疗专业的大四男生,目前一边做着朝九晚五的实习工作,一边线下私厨补贴生活。



和阿绿不同,小刘非常明确地把这份工作定义为一份副业,但他也和阿绿一样看重做饭带来的乐趣,“我也不靠这个赚多少钱,我就是喜欢做饭,这对我来说是一件蛮解压的事。”


小刘做的菜。(图/受访者提供)


早在初中时期,他就跟着家里人学会了做饭。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会做的菜式也越来越多。在部队服役期间,他还做过一段时间的炊事员。因此,在偶尔刷短视频看到线下私厨新兴行业之后,他果断选择加入其中,并迅速在不同社交平台发布了接单内容,陆续也有不少客户找他上门烧饭,“基本上每天都有单子”。



因为是副业,他的接单时间只限定在工作日下班后和休息日期间。主要目标客户则是生活在附近的宝妈,一般是为家里人做饭,有的人会找他点菜,但不会太复杂,主要是家常菜,部分客户还会在口味上有些要求,比如“低盐低油”“高蛋白”等等。



走进陌生人的厨房,如何保持边界感?


“上门做饭,一次80,包月800,不谈恋爱。”


这是小刘为自己的上门劳动所制定的价格。之所以注明“不谈恋爱”,主要是怕人误解,“担心别人觉得我不正经,而且我有女朋友”。


按小刘的话说,女友对他这份副业倒没有什么意见,何况他认为自己“行得正、做得直”,本来不需要对此有什么顾虑,只是有些时候也难免遇到一些苦恼——虽然没有人以“谈恋爱”为借口找到他要求交往,但总有些人怀疑他的“上门做饭”是某种暗号,“可能网络环境确实比较差吧,大家对上门服务总是有误解”。

 


阿绿也有过类似的经历。身为女性私厨,她要在线上面对的质疑和线下需要承担的风险确实会更多一些。每次约定新客户之前,她都会通过几个问题去判断一下,对方是男生还是女生,是独居还是与家人合住,做好风险规划。好在确实就如阿绿自己所说的,她的运气不错来找她下单的基本是目单纯的女性客户,现在她的固定客户已积累了五六,相对稳定,偶尔也有一些新客户来找她,大多都是老客户们口口相传介绍的,算是知根知底。


偶尔也会有顾客在她工作时和她聊聊天,内容包括工作、生活甚至个人感情经历多个方面,她倒不介意和客户保持着这样类似朋友的关系,“我本身也是个E人,还蛮需要从别人身上获得能量的”但她始终谨守着一些原则,最基本的就是遵从客户的边界“我觉得我还是比较会察言观色的吧,每个人的需求不太一样,如果她们不愿意多聊的,我也不会主动去打扰她们”。


边界感清晰似乎也是青年私厨突然爆火的原因之一。


不管是阿绿还是小刘,或者是许多活跃在社交平台上的青年私厨们,他们都把“不打扰客户生活,也不希望客户过多关注他们的个人生活”视为线下接单的默契,而在传统的家政服务行业中,这一条似乎很难实现。相比于年长的家政阿姨们,青年私厨们总是能够更敏锐地把握到社交关系的边界感,这给了年轻人找同龄人上门做饭的底气和信心


在找同龄青年私厨之前,和女友同住的Aqua也想过通过传统家政公司请一位家政阿姨来家里做饭,但最后还是作罢。原因无他,请一位和自己母亲年龄相仿的阿姨上门做饭,或多或少会让两人觉得有些不自在,甚至担心被评头论足。而一位年龄相仿、脾气相投的青年私厨让两人更有安全感。



在厨房休战,在餐桌前继续生活


对于Aqua和女友来说,选择请一个陌生人来到家里做饭,属实也是无奈之举。


“因为做饭的问题,我们两个已经吵过无数次了。”即便Aqua和女友来自同一城市,口味比较相近,但两人仍然经常因为下厨时的一些细节争吵不休,葱应该切丝还是切段,盐应该先加还是后加……谁也没有办法说服对方采用自己的方式,彼此都很难忍受自己下厨做饭时有人在旁指指点点,同时也没办法放任对方去操持厨房大局。


当下厨烧饭难以增加家庭成员彼此之间的感情,反而成为了一种负担那么最后的结果就是无人再愿意为此付出心力。最终,两人选择的方式是将厨房交给“第三方”全权处理,“再就是为了吃得干净些、健康些”。


虽然总是在下厨时产生争执,但Aqua和女友在口味上并没有什么争端。工作日期间,Aqua经常会去女友公司附近找她一起吃饭,但餐厅的口味总是大同小异,吃多了也腻。所以,两人想找人上门做饭,也是想换换口味,吃点清淡健康的家常菜。Aqua通常会和女友提前商量,第二天想吃什么,就会提前在线上和私厨沟通。当对方第二天如约赶到时,双方也不会展开太多沟通,“基本上两个小时做完,我们就会跟她结账,她就可以离开了,碗我们自己会洗,毕竟也不可能让人家在这里等我们吃完”。


对多数人来说,家庭空间属于绝对私密的地方。选择让一个陌生人上门,踏入这片最放松也最不设防的领地,本身就是一种带着顾虑的信任交付。特别是年轻人,可能会有一种无形的“领地感”和对私人生活被窥探或评判的担忧。Aqua和女友对聘请传统家政阿姨的犹豫,很大程度上源于此——年龄差造成的代沟有时会天然带来一种审视感,私人空间里突然闯入了一位带着生活经验和固有标准的“长辈”,难免让人拘谨。


青年私厨的兴起,恰恰在尝试弥合这种信任鸿沟与边界焦虑。如阿绿和小刘所代表的从业者,他们深谙同龄人的社交法则:专业、高效、保持恰到好处的距离。



他们提供的不仅是饭菜,更是一种“无负担的服务”。他们准时出现在客户家门口、目标明确地完成需要烹制食物,最后将私密空间完整交还,整个过程如同精密运转的齿轮,不拖沓、不越界、不主动涉入对方的私人叙事。这种“不打扰”的默契,正是现代都市青年在高压生活与渴望喘息之间找到的微妙平衡点。


当厨房的烟火气由一位懂得分寸的“临时掌勺人”带来,而餐桌上只留下属于家人之间的纯粹的美食享用与生活交流时,吃饭这件天大的事,终于以一种更符合现代生活节奏与情感需求的方式,回归了它抚慰人心的本质——饭总是要吃,但怎么吃,和谁“共享”厨房这片空间,如今有了新的、更自主的答案。

软件正进入1964年时刻?

虎嗅网 虎嗅网 06-21 14:15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王智远,作者:王智远,原文标题:《Andrej Karpathy:软件正进入1964年时刻》


你可能没听说过这个人:Andrej Karpathy。


但他是AI圈的大神级人物。斯坦福出身,在OpenAI干过,还在特斯拉带过团队;对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和自然语言处理作出了重要贡献。


6月17号,他在 YC AI 创业学校,做了一场演讲,分享一个更宏大的主题:AI 时代,软件正在经历一场范式革命;他提出,我们已经进入了软件 3.0 时代。


什么是软件 3.0?Karpathy 在演讲中说:软件,正在经历一次根本性的范式转变。


过去几十年,软件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叫做软件1.0,这是我们现在最熟悉的编程方式:程序员一行一行地写代码,定义每一条规则、每一个条件判断。


比如,你想做一个计算器,就得写加减乘除的函数;你想做一个网页,就得写 HTML 和 CSS。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人写代码,机器执行。


然后,我们进入了软件2.0,也就是深度学习的时代。


这个时候,代码不再是重点了,取而代之的是数据,是神经网络,你不再告诉机器具体怎么解决问题,而是给它一堆例子,让它自己去学。


比如:识别猫的照片,你不用写识别眼睛、耳朵的算法,你只要给它成千上万张图片,它就能自己学会判断。


Karpathy 打了个比方:软件2.0中,不是人在写程序,而是数据在生成程序。听起来很厉害对吧?但他说,这不是终点。


现在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叫做软件3.0。


这个软件3.0是什么?


用语言来写程序。以前要敲键盘写代码,后来要准备数据训练模型,而现在,你只需一句话,一段提示词(prompt),就能让 AI 帮你完成复杂的任务。


比如:你想做个表格、整理文档,甚至调试代码,你不需要懂语法、不一定要会函数,你只要说:帮我把这份报告里的销售数据按地区分类汇总。AI 就能理解,并自动完成。


Karpathy 把这种能力叫做:可编程性。


也就是说,大模型本身像一台超级计算机,你可以通过自然语言去“编程”它,让它按照你的意图运行。


他特别强调了一点:


这不是简单的界面变化,这是软件范式的根本转变;从手动编码,到数据驱动,再到语言交互,已经走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他还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察:我们看到一种新的操作系统正在形成。


什么意思?


我们回到20世纪60年代,那时,操作系统解决了几个关键问题:它统一管理了硬件资源,抽象出了开发者可以直接使用的接口,还催生了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


这一切,让计算机从实验室里的昂贵设备,变成了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Karpathy 认为,现在正经历类似的变革。他说,大型语言模型(LLM)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操作系统。


其一,操作系统统一了硬件资源的管理。它让你不需要直接操作CPU或内存,而是通过简单的指令就能完成复杂的任务。


同样地,现在的AI模型也在做类似的事情,它们统一管理的是认知资源。比如,当你使用像Cursor这样的AI编程工具时,背后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在协调代码生成、调试和上下文管理。


就像操作系统调度硬件一样,这些模型调度的是推理和语言能力。


其二,操作系统提供了一个抽象层,使得开发者可以通过API调用硬件功能;而在软件3.0时代,这个抽象层变成了自然语言提示(prompt)。Karpathy 打了个比方:


提示词(prompt)就是新的API,语言是新的编程语言。


这意味着,你可以通过简单的一句话,让AI完成复杂的任务,而不需要写一行代码。这不仅降低了技术门槛,还让更多人能够参与到编程中来。


第三点,操作系统革命催生了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包括各种应用程序、开发工具和社区。


现在,围绕着AI模型,一个新的生态系统也正在形成。Hugging Face就像是软件2.0时代的GitHub,而Cursor则是软件3.0的应用程序之一。


Perplexity这样的搜索工具也开始崭露头角。这些工具和平台正在构建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就像当年的Linux挑战Windows一样。


所以,这次变革不仅是技术上的进步,更是思维方式的转变。他提到:


我们正处于软件3.0的“1964年”,就像当时没人能想象互联网一样,今天也无法预测LLM最终会如何重塑世界。


换句话说,现在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未来十年,随着这些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我们会看到更多创新和突破。


就像操作系统革命带来了个人电脑的普及,软件3.0可能会带来一场全新的计算革命。


大家都知道,AI(人工智能)有很多优点,但问题是,它也有缺点。这些缺点会不会在商业里变成大麻烦?比如说,AI有时候会瞎编信息,那这该怎么办?


Karpathy 在演讲中提到,AI有时候会“情绪不稳定,还爱瞎编”。首先,得先搞清楚啥是“幻觉”。


他说:AI有时会编一些不存在的事或者数据。你问AI一个历史事件的细节,它可能会给你一个听起来挺像回事儿的答案,但其实细节都是编的,这就叫“幻觉”。


对企业来说,太危险了。那怎么避免AI的“幻觉”呢?


Karpathy提了几种办法:


第一个办法是“上下文管理”Context Management),简单说,要让AI有足够的背景信息。比如,你让AI写一份报告,就先给它一些相关资料,这样它能更好地理解任务,写出更准确的内容。


第二个办法是“多重验证机制”(Multi-Validation Mechanism)。意思是,别只信一个AI的结果,多用几个AI,或者,让专家审核一下。比如,新闻机构让AI写初稿,然后编辑团队再审核修改,这样就能保证内容更准确。


第三个办法是“透明度与可解释性”(Transparency and Explainability),要让AI的推理过程让人能看懂。


比如,医生用AI来推荐治疗方案,不仅要看到结果,还要知道为啥这么推荐。这样开发的AI工具才更有用。


除了这些,还有一些技术和流程上的办法:


那最先用到的是提示词,给AI更精确的指令。比如,别只让AI“写一篇关于气候变化的文章”,告诉它要写哪些具体内容,这样它就能生成更准确的文章。


然后,“模型微调”,根据具体需求调整AI模型。比如,金融公司可以用金融数据来调整AI模型,让它在财务分析上表现更好。


最后无疑是“持续监控与反馈循环”,定期检查AI的输出,看看有没有问题。


虽然AI有缺点,但也有应对的方法,企业还是能把它用好的。不管上下文管理、多重验证机制,还是透明度与可解释性,都能帮企业降低风险。


不过话说回来,这只是AI发展的早期阶段。那再过几年呢?AI到底会让软件行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又会给商业世界带来什么影响?


Karpathy 在演讲中说: 还记得前面讲过的软件3.0吗?这一次根本性的范式转移。


以前你要做个网站,得学HTML、CSS、JavaScript,现在你只要告诉AI:“帮我做个登录页,带邮箱和密码输入框,AI就能直接生成代码,甚至帮你调试。


未来很多重复性的工作都会被AI接管,程序员的角色也会发生巨大变化,不再是“码农”,而是“提示工程师”“系统设计师”。


其次,开发效率将呈指数级提升。


过去开发一个产品,要花大量时间写代码、测试、修bug;软件3.0时代,你可以让AI帮你快速搭建原型,自动优化逻辑,甚至在你没注意的地方,悄悄修复问题。


他在演讲中提到一个词,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叫做 “自主性滑块(Autonomy Slider)”。


意思是,你可以控制 AI 干多少活:要是不太放心,就让它提供建议,你自己确认;如果很信任它,就让它自己执行任务。


这种灵活性,会让整个开发流程变得前所未有的高效。


第三点,AI将成为新的“操作系统”。Cursor 这个工具,就是一个基于大模型的编程编辑器;Perplexity 是一个 AI 驱动的搜索引擎;还有越来越多的 AI 助手、AI 客服、AI 设计工具……


这些都在说明一件事:AI 正在成为新一代计算平台的核心。


除此外,AI还带来,商业逻辑的重构;以前企业比谁的产品更稳定、服务更好;未来,谁能用AI更快地迭代、更高效地响应市场需求,谁就能赢。


举个例子:  


一家初创公司只需要几个核心成员,借助AI完成大部分开发、运营、客服工作,就可以迅速上线产品,抢占市场;传统企业如果还依赖人工流程,可能还没反应过来,就已经被甩在后面。


所以Karpathy也提醒大家:这不是一场关于AI的技术竞赛,而是一场关于组织能力、适应速度和创新节奏的竞赛。


AI普及之后,很多基础岗位可能会减少,比如:初级程序员、数据录入员、简单的内容审核员等等;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业机会变少了,而是对人才的需求变了。


未来最吃香的是懂得如何与AI协作的人。


比如:懂得怎么设计高质量提示词;懂得怎么训练和调优模型;懂得怎么把AI整合进业务流程;换句话说,未来竞争力,不在于你会不会用AI,而在于你怎么用AI去放大自己的价值。


所以,未来十年,AI将带来三件大事:编程方式变了,从写代码到“说话”;开发效率变了,AI接管大量重复劳动,商业逻辑变了,效率决定胜负。


那么,传统企业如何在软件3.0时代避免被颠覆?在AI驱动的效率竞赛中,企业应优先投资哪些领域?有哪些可复用的转型路径?


Karpathy 在演讲中提到,企业要认识到AI是一个全新的基础设施;就像当年互联网成为企业运营的基础一样,AI也将成为未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具体做法:


其一,从“工具思维”转向“平台思维”转变。


很多企业在引入AI时,习惯性地去买工具、上系统,比如买个AI客服机器人、加个数据分析模块……但这些只是局部优化,很难形成真正的竞争力。


真正重要的,是建立一个统一的AI平台,这个平台能把数据打通、让模型共享、支持多部门协同使用AI能力;就像当年Windows统一了硬件资源一样,今天的企业也需要一个能统一调度“认知资源”的平台。


毕竟,AI的核心是数据,因此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体系,确保数据的质量、安全性和可用性。只有高质量的数据,才能训练出高质量的AI模型。


然后,光有平台还不够,还要改流程。现在很多企业的流程太慢、太依赖人工;而在AI时代,效率决定生死。


你可以根据信任程度,调节AI在流程中的参与度:不太放心?让它提供建议,人再确认;很信任它?就让它自动执行任务。


举个例子:


一家银行可以用AI自动生成贷款报告,然后由人工审核;如果系统稳定了,就可以让AI直接生成并发送报告,中间不再需要人工干预;这就是流程重构的力量:让AI帮助流程变得更智能、更高效。


第三点,要培养“与AI协作”的新能力。


软件3.0时代,真正吃香的是懂得怎么和AI对话的人,Karpathy 把这些人称为:“提示工程师(Prompt Engineer)”;如果你能写出大量优质提示词,就能指挥AI完成大量工作。


最后一点,也是最难的一点:要改变组织的文化;很多企业都在搞AI试点项目,但试点成功后呢?没人跟进,不了了之。


Karpathy 强调:AI是组织运作方式的根本变化,这意味着你要从上到下地推动三件事:


鼓励试错,允许员工去尝试AI的新玩法,哪怕一开始效果不好;奖励协作,把AI使用得好的团队树为榜样,让大家看到价值;打破壁垒,让不同部门共享数据和AI能力,而不是各自为战。


只有当AI变成一种“默认操作”,它才真正落地了。


总之,传统企业要想在软件3.0时代活下去、活得好,必须做到四件事:


建平台,而不是买工具;改流程,而不是加功能;培养新型人才,而不是只会写代码的人;改文化,而不是做几个试点项目。


谁先完成这场进化,谁就能在这场AI驱动的效率竞赛中脱颖而出。


来源参考:

[1].Karpathy, A. (2025, June 17). Software Is Changing (Again) [Video]. YouTube.视频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CEmiRjPEtQ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王智远,作者:王智远

华为将发布首款鸿蒙旗舰电视,搭载悬浮触控交互技术

界面 界面 06-21 14:11

全球半导体,再现并购潮

虎嗅网 虎嗅网 06-21 14:11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半导体行业观察 (ID:icbank),作者:L晨光,题图来自:AI生成


近段时间来,全球半导体行业并购潮涌动,高通、AMD、英飞凌、恩智浦等巨头接连出手,技术整合与市场扩张同步加速。


这些动作不仅展现了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求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战略考量,也预示着半导体产业格局可能迎来新的变革。


通过审视近期国际半导体企业收并购案例,笔者大致总结出四个关键词:AI、MCU+、汽车与EDA。


一、AI巨头,查漏补缺


1. 连续收购3家AI公司,AMD正面迎战英伟达


在AI芯片市场,英伟达的领先地位已经持续多年,但AMD显然不想再当“老二”。


近期,AMD动作频频。在短短10天内连续宣布多项重要收购,加拿大的Untether AI、美国的编译器团队Brium,以及主攻光子芯片的Enosemi公司,覆盖从硬件架构、软件编译到芯片互联的完整AI技术链条。


这几笔交易明确显示,AMD正致力于进一步巩固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实力,以及挑战英伟达在AI硬件领域统治地位的坚定决心。


AMD收购AI芯片创业公司Untether AI


6月5日,AMD宣布达成战略协议,收购了加拿大AI推理芯片公司Untether AI的整个硬件与软件工程师团队。


Untether AI成立于2018年,核心业务是基于“近内存计算”架构开发AI推理芯片,将AI推理计算靠近内存执行,减少数据搬运。其优势显著,推出的speedAI240推理加速卡在ResNet-50图像分类基准测试中,于数据中心与边缘设备两类场景均取得“最快”成绩,且功耗仅75W,性能达2 PFLOPS,走出了一条“高效、省电、小巧”的技术路线,与英伟达大功率GPU思路不同。


Untether AI的产品比竞争对手在边缘和数据中心场景更快速、节能,已与Ampere Computing、Arm等半导体公司及多家解决方案提供商建立合作,产品受市场欢迎。


AMD收购该团队,目的在于补足自身在内存计算架构方面的能力,在数据中心和边缘AI领域实现差异化布局。随着AI发展,当前高功耗AI GPU在推理场景存在功耗浪费,终端侧对高效AI推理芯片需求增长,AMD此举意在增强自身在AI推理市场竞争力,挑战英伟达。


收购后,该团队将提升AMD在AI编译器、内核开发、数字与SoC设计、设计验证及产品集成等方面的能力。


此前,AMD已通过收购Xilinx、Pensando、Silo AI、Mipsology、ZT Systems等企业强化异构计算、网络加速、AI模型训练与推理等能力。未来AMD有望借助此次收购,结合此前收购成果,构建抗衡英伟达AI技术栈的方案,推动自身在AI领域的发展。


AMD收购AI软件优化创业公司Brium


6月4日,AMD宣布收购AI编译器公司Brium。


据了解,Brium成立于2024年,此前处于“隐身”运营,由在机器学习、人工智能推理和性能优化方面具备深厚专业知识的编译器及人工智能软件专家组成。Brium的核心业务是专注于AI编译器研发,堪称芯片的“翻译官”,能将复杂AI模型任务转化为芯片可理解并高效执行的指令代码。Brium具备独特优势,拥有在编译器技术、模型执行框架和端到端人工智能推理优化等方面的技术经验,能在模型到达硬件前对整个推理堆栈进行优化,减少对特定硬件配置的依赖,实现更快速、高效的开箱即用AI性能。


通过收购Brium,AMD能够补足技术短板,打破AI软件开发领域对英伟达硬件的依赖,增强自身在AI领域的竞争力。此次收购预计将为AMD带来诸多价值和赋能:


例如,有望提升自家MI300系列GPU在AI任务中的执行效率,初步估算可达30%;Brium团队将助力AMD在OpenAI Triton、WAVE DSL和SHARK/IREE等关键项目上取得进展,使AI平台能更高效处理训练和推理工作负载;有助于加速AMD AI软件堆栈背后的开源工具发展,满足医疗保健、生命科学、金融和制造等垂直领域客户的特殊需求,拓宽市场覆盖范围。


这是AMD为增强与英伟达竞争地位而进行的一系列收购之一,未来AMD将借助Brium的技术,进一步完善自身AI技术版图,构建高性能、开放的AI软件生态系统,推动AI业务发展。


AMD收购硅光子芯片初创公司Enosemi


5月28日,AMD宣布收购硅光子芯片初创公司Enosemi。


据悉,Enosemi成立于2023年,员工仅16人,总部位于硅谷,由半导体背景深厚的专家和博士组成。其核心业务是研发光子集成电路(PIC),将多个光学器件功能集成于单颗芯片,实现芯片内光的高速数据传输,相比传统电信号传输,速度更快、功耗更低,契合数据中心、AI等对带宽和效率要求高的场景。


并且Enosemi在大规模构建和交付光子集成电路上取得突破,是少数能实现量产交付的光通信初创公司,具备从芯片设计到系统部署的完整交付能力。


AMD收购Enosemi旨在解决AI计算领域的“互连瓶颈”。随着AI模型规模扩大,传统电子连接无法满足芯片间数据交互在带宽和能耗上的需求,而CPO技术被视为关键突破口。此次收购,能补充AMD光学研发团队,使其快速增强在CPO领域产品开发能力,缩短研发周期,提升产品系统性能,有力应对英伟达在AI服务器系统、GPU互连等方面的领先地位。


未来,AMD计划加快CPO商用部署,将光引擎与AI加速芯片封装集成;优化AI整机系统能效,构建高带宽、低功耗的AI超算和数据中心;推动AI系统架构向计算与通信一体的分布式、集成化架构演进;拓展生态协作伙伴,打通产业链上下游。


这是AMD从“卖芯片”向“提供完整AI系统解决方案”转型的重要一环。此次收购后,AMD在AI时代的产品布局将更全面,能提供从中央处理器、图形处理器到光电子器件的系统级能力,满足数据中心和AI集群对高性能、低能耗的需求,标志着AI硬件竞争已进入系统全栈竞争阶段。


回顾这几年,AMD在AI布局上持续发力:收购Xilinx,获得了强大的FPGA和AI引擎能力;拿下Pensando,补齐了网络与数据处理短板;整合Silo AI和Mipsology,完善AI软件生态;最近又把ZT Systems纳入麾下,拓展至机架级系统集成。如今再通过Untether AI、Brium、Enosemi等多笔收购,将技术触角进一步延伸至近内存计算、编译器、光互连等领域。


在这一系列“买买买”的背后,是清晰方向和配套思路的系统布局。


AMD正通过合并收购所得的技术和人才,逐步建立起一个包含硬件、软件、AI在内的全方位科技蓝图,一步步搭建覆盖“算力+通信”全链条的解决方案,通过系统化、差异化的技术布局,在新一代AI基础设施建设中赢得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2. 英伟达“拼图式并购”,成效显著


收购GPU租赁商Lepton AI,向“云+软件”领域拓展


4月8日,英伟达完成对GPU租赁商Lepton AI的收购,交易耗资数亿美元。据悉,Lepton AI 2023年由阿里前副总裁贾扬清创立,团队约20人,曾获1100万美元天使轮融资。


Lepton AI致力于为企业提供高效、可扩展的AI应用平台。其虽不直接拥有GPU,却凭借“云原生+多云整合”技术,以低成本调度全球GPU资源,还开发软件助力创企构建、管理AI应用。仅成立两年时间,Lepton AI就被SemiAnalysis评为全球GPU云服务黄金梯队中“唯一未烧钱囤货的玩家”。


Lepton AI主营业务致力于打磨AI底层基础设施架构,目标是降低AI应用开发与部署的门槛。在其愿景里,开发者能通过产品化的方式更容易地完成训练、部署和扩展,从而更高效地进行大模型的落地与迭代。


成立至今陆续推出了两款核心产品:


(1)FastGPU主打经济高效和可靠的云GPU解决方案,于2024年6月上线,旨在以更具性价比的方式为开发者提供强大的计算资源;


(2)2023年底推出的对话式搜索引擎Lepton Search,据称核心代码量不到500行,却成功基于Lepton AI平台实现了智能搜索功能,开源版本(GitHub)发布后迅速登上热榜,让人不禁想起早期用极简代码撬动复杂深度学习框架的“黑客式”创新思维。


除了产品,Lepton AI也在推动一系列基础工具和云平台建设,比如提供Python SDK支持HuggingFace模型集成,以及通过从GitHub仓库直接创建AI模型的方式,进一步降低AI开发的门槛。


英伟达收购Lepton AI,可获取其独特技术与客户群体,增强在云服务与企业软件市场实力,构建“芯片+云平台”端到端解决方案。在收购逻辑上,英伟达作为硬件霸主,面临AWS、谷歌云等巨头自研芯片及低价租赁策略冲击,其垄断地位受威胁。


通过收购,英伟达能从硬件向“云+软件”领域拓展,巩固GPU租赁与云服务市场,抵御云巨头生态闭环冲击,还能渗透中小企业市场,推动软件业务增长,实现从“硬件霸主”向“全栈服务商”的战略转型。


收购初创公司Gretel,聚焦AI训练数据


今年3月,英伟达收购了总部位于圣地亚哥的初创公司Gretel。


据了解,Gretel于2019年创立,其开发了生成合成AI训练数据的平台,旨在利用微调模型和独特技术为客户提供满足特定需求的AI训练数据。


根据Crunchbase的数据,Gretel在被收购前已获得超6700万美元融资,估值3.2亿美元,此次收购价达9位数,其约80人团队并入英伟达,其技术将作为英伟达为开发人员提供的生成式AI服务套件的一部分进行部署。


在战略并购层面,英伟达近年在AI基础设施领域动作频频。2024年,英伟达7亿美元收购集群管理平台Run.ai,优化GPU资源调度,提升利用率40%;3亿美元收购模型优化企业Deci,提升模型能效比,降低30%推理成本;还纳入推理加速工具OctoAI和合成数据公司Gretel......


能看到,这些收购覆盖AI开发全流程,形成芯片到应用的闭环生态,集成至AI Enterprise套件。英伟达这种“拼图式并购”成效显著,2024年,其云与软件业务收入破15亿美元,三年增长近5倍。如今,在年复合增速38%、2025年规模将破2000亿美元的全球AI云服务市场中,英伟达凭借硬件优势与生态整合再次占据先机。


3. 高通,发力AI


收购Alphawave,加速布局数据中心市场


6月9日,高通宣布将以约24亿美元收购半导体IP大厂Alphawave Semi。


Alphawave Semi是高速有线连接和计算技术的半导体IP领导者。其核心业务涵盖提供IP、定制芯片、连接产品和芯片组。


需要指出的是,Alphawave的核心技术是SerDes,这是一种主流的时分多路复用(TDM)、点对点(P2P)的串行通信技术。即在发送端多路低速并行信号被转换成高速串行信号,经过传输媒体(光缆或铜线),最后在接收端高速串行信号重新转换成低速并行信号。


这种点对点的串行通信技术充分利用传输媒体的信道容量,减少所需的传输信道和器件引脚数目,提升信号的传输速度,从而大大降低通信成本。不仅如此,Alphawave还拥有多制程芯片设计能力,可构建高带宽、高能效SoC系统,推出的光电互连产品线速率高达1.6Tbps。


随着AI、高性能计算(HPC)和5G等数据密集型应用的快速扩展,对高效、可靠处理大量数据的连接解决方案需求持续爆发,特别是在AI数据等领域,高速SerDes已经成为了关键的数据传输连接方案,预计未来市场规模将达到百亿美元量级。


IPnest数据显示,在2024年的全球半导体IP市场,Alphawave已发展成为全球第四大半导体IP供应商。


作为移动芯片市场的龙头大厂,高通公司目前还正在大力开拓数据中心市场。但是从零开始开发SerDes技术需要大约两年的时间和专门的技术知识进行支持。如果要达到全球领先级,则需要更久的时间和更多的资源投入。显然,对于高通来说,收购Alphawave成为了其更好开拓数据中心市场的一个关键举措。


此前高通在服务器市场因生态与能效竞争退场,此次收购补齐了其在互连技术上的短板,为高通Arm架构的AI服务器芯片提供技术支撑。


高通对此表示,收购Alphawave旨在进一步加速高通进军数据中心领域的步伐,并为其提供关键资产。此次收购旨在进一步加速高通向数据中心的扩张,并满足高通Oryon CPU和Hexagon NPU对高性能、低功耗计算日益增长的需求,增强在AI推理领域中对高吞吐量与能效兼顾的数据处理能力。


通过整合自有的NPU、DSP、通信与互连IP资源,高通有机会打造从边缘终端到云端服务器的垂直一体化AI平台,在数据中心和AI领域竞争中占据更有利地位,推动其在数据中心市场的战略布局。


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高通对AI基础设施市场的重视,更透露出其重新进入数据中心处理器市场的意图。


收购越南公司MovianAI,押注生成式AI


4月1日,高通宣布收购越南AI研究公司MovianAI。


MovianAI原为越南企业集团Vingroup旗下VinAI的生成式AI部门。作为一家领先的人工智能研究公司,VinAI以其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和自然语言处理方面的专业知识而闻名。


将VinAI先进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研发能力与高通数十年的广泛研发相结合,将扩大其推动非凡发明的能力。高通表示,此次收购将增强高通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研发能力,并加速为智能手机、个人电脑、软件定义汽车等产品打造先进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


收购边缘AI开发平台Edge Impulse,赋能IoT


今年3月,高通宣布将收购边缘AI开发平台Edge Impulse,希望此举能扩展其对支持IoT产品的AI能力。


据了解,Edge Impulse成立于2019年,在嵌入界的地位不可小觑。Edge Impulse的开发平台包括用于数据收集和准备、模型训练、部署和监控的工具,具有少量代码或无代码界面。开发人员使用Edge Impulse的平台将计算机视觉、时间序列数据、音频事件和语音识别等AI功能添加到资产跟踪和监控、制造、异常检测和预测性维护系统中的嵌入式系统中。


此次收购将加速Edge Impulse对高通Dragonwing处理器的支持,目前,Edge Impulse支持Dragonwing QCS6490和QCS5430处理器,并计划为工业和嵌入式物联网应用增加对其他Dragonwing处理器的支持。与此同时,Edge Impulse将维护其当前网站,其平台将继续向来自公司硬件合作伙伴的MCU、CPU、GPU和NPU用户开放。


3. 软银吞并Ampere,剑指AI和半导体


3月20日,软银宣布将以65亿美元全现金收购美国服务器CPU公司Ampere Computing,交易预计将于2025年下半年完成。


Ampere由前英特尔高管Renee James于2017年创立,专注基于Arm架构设计服务器芯片,其核心业务覆盖从边缘到云数据中心的云工作负载产品,早期客户包括微软、谷歌、字节跳动、腾讯等。


Ampere公司产品包括拥有128个内核的业界首个云原生处理器Ampere Altra系列、拥有192个Ampere开发的单线程内核的旗舰产品AmpereOne系列处理器等,这也是业界内核数量最高的处理器,专为需要高级别性能、可预测性和规模的计算环境而设计。


去年5月,Ampere更新年度战略和全新CPU产品路线图,宣布2025年将推出下一代旗舰产品3nm AmpereOne CPU,最多支持256核和12通道DDR5内存。


基于上述内容不难判断,软银收购Ampere,意在强化自身在AI和半导体领域布局。一方面,软银可借此获得高性能CPU设计能力,Ampere处理器的高能效和计算能力,能支持AI训练和推理工作负载,满足数据中心需求,与软银此前收购的Graphcore的AI加速器形成互补,加速其在AI计算领域的竞争力。


另一方面,Ampere基于Arm架构开发芯片,软银作为Arm大股东,可推动二者更深层次整合,优化架构适配AI工作负载,增强Arm在数据中心市场渗透率,借助Ampere客户网络,拓展在全球科技市场的影响力。


二、MCU+AI,大势所趋


1. ST收购Deeplite,战略重心瞄准边缘AI


今年4月,意法半导体(ST)收购加拿大AI初创公司Deeplite的消息引发行业关注。


众所周知,在商业上部署深度学习模型时,面临的重大挑战是它们的运行规模、处理器量和功耗密集型程度。Deeplite通过提供自动化软件引擎来优化DNN(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并在任何设备上启用AI进行边缘计算,从而解决了这个问题。


Deeplite成立于2017年,号称边缘AI的DeepSeek,其核心技术聚焦于AI模型优化、量化和压缩,独创的AI驱动优化器Neutrino,能将臃肿的深度学习模型压缩至原体积的1/10,同时保持98%以上的精度。


通过权重剪枝(移除冗余参数)、量化(降低计算精度需求)、稀疏化(增加零值权重比例)三大绝技,可使AI大模型在边缘设备上运行得更快、更小、更节能,原本需要云端算力的AI应用,如今可在手机摄像头、工业传感器等边缘设备上流畅运行。


Deeplite公司在早期很受关注,曾经被Gartner、Forbes、Inside AI和ARM AI评为首屈一指的边缘AI创新者。


本次收购与ST战略重心向边缘AI转移密切相关——硬件+软件“双螺旋”:Deeplite的模型优化技术与ST的STM32系列MCU、专用NPU深度融合,可打造从端到端的AI解决方案。例如在智能工厂场景,搭载ST芯片的摄像头能直接完成缺陷检测,无需上传云端,响应速度提升40倍。


另一方面,Deeplite公司聚集着全球顶尖的AI算法工程师。ST借此吸纳超过200个边缘AI开发工具,形成“模型库-优化器-硬件平台”三位一体的开发生态。总之,收购Deeplite不仅补全了ST在AI软件层的最后一块拼图,更预示着半导体行业从“造芯”向“造脑”的范式转移。


2. NXP收购NPU公司Kinara,重新定位智能边缘


今年2月,恩智浦宣布将以3.07亿美元全现金收购美国边缘AI芯片初创公司Kinara。


据悉,Kinara成立于2013年,最初名为Core Viz,创立后公司更名为Deep Vision,2022年再次更名为Kinara。Kinara的分立式NPU(包括Ara-1和Ara-2)在性能和能效方面处于行业领先地位。这使它们成为视觉、语音、手势和各种其他生成式AI驱动的多模式实现等新兴AI应用的首选解决方案,且可编程性确保能适应AI算法不断发展。


恩智浦表示,通过将Kinara的离散NPU与其自身的处理器、连接和安全软件产品组合相结合,此次收购将帮助其提供从TinyML到生成式AI的完整且可扩展的AI平台,进而满足工业和汽车市场快速增长的AI需求,助力其在工业和物联网领域开创新的AI驱动系统,帮助客户简化复杂性、加快产品上市,提升在智能汽车等领域技术能力,向高附加值领域迈进。


3. 边缘AI,MCU厂商的必争之地


领域长期存在“规模即实力”的认知误区。尽管大模型性能强劲,却面临落地适配难题——其高能耗特性与边缘端侧的轻量化需求形成显著矛盾。


行业专家多次指出,大模型的应用场景存在天然局限:一方面,训练和运行大模型需消耗海量算力资源;另一方面,真正推动AI产业化落地的关键场域,恰恰在于对功耗、延迟更为敏感的边缘计算与终端设备。


这也就不难理解,上述这些收购案也预示着未来MCU的主战场正在向边缘AI计算领域转移。


据预测,2025年预计有75%的数据将在边缘侧进行处理,端侧AI MCU市场潜力巨大。这表明边缘AI计算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长,MCU作为边缘设备的核心组件,将在这一趋势中发挥重要作用。


未来的MCU不再局限于传统控制功能,而是逐渐集成AI推理能力,用于图像识别、语音处理、设备预测性维护等场景。具备边缘计算能力的MCU凭借低功耗、高效性能、即时响应等特性,成为边缘算力的重要载体,为智能设备和系统提供更强大的支持。


其他主要的MCU制造商也在不断在该领域展开收购,并积极为竞争做准备。例如,瑞萨电子收购了Reality AI,英飞凌收购了瑞典的Imagimob,恩智浦推出了机器学习软件eIQ和AI工具链NANO等。


可以认为,边缘AI将会是接下来几年MCU的必争之地。


三、汽车电子,资本竞逐重点


近期,半导体收购中围绕汽车应用的案例也相对较多,除了算力,汽车的动力总成、车载网络连接、车载音频系统等方面的演进,带动了半导体技术的迭代更新,并促使相关企业通过收并购来补充技术版图。


1. 高通收购Autotalks,加强V2X布局


6月6日,高通宣布完成了对V2X车联网通信芯片企业Autotalks的收购,此前在2024年3月因监管机构未能及时批准而放弃了收购,如今随着监管障碍的消除,高通得以顺利完成此次收购。


Autotalks自2009年起专注于V2X通信,作为无晶圆厂半导体公司,它在行业内成就斐然。其率先推出业界首款专为V2X打造的芯片组,产品支持DSRC专用短程通讯与C-V2X等所有主要全球通信标准,提供的车规级双模全球V2X解决方案,能实现车-车、车-基础设施、车-行人等多类V2X场景通信,拥有毫秒级低时延响应的优势,可有效减少车辆相撞事故,在改善出行体验的同时,为自动驾驶安全冗余提供关键技术支撑,是汽车安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高通而言,此次收购意义重大。从业务布局看,高通致力于构建“云-管-端”一体化生态,收购Autotalks后,将其产品整合到骁龙数字底盘产品组合中,极大地强化了该平台的连接能力,让高通得以向汽车制造商提供从车载终端到路侧单元的V2X全栈解决方案,覆盖乘用车、商用车及两轮车市场,提升了在智能车辆安全性方面的技术实力,且确保在不同地区与车型间的相容性与效能。


从战略发展角度出发,高通自2017年就投身V2X技术的研究、开发和部署,深知其在提升道路安全、推动智能交通系统建设上的巨大潜力。通过收购Autotalks,高通补齐了V2X领域的关键技术拼图,在ADAS和自动驾驶领域的竞争力显著增强,进一步巩固了在汽车业务版图中的地位,为争夺智能汽车“大脑”市场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2. 英飞凌收购Marvell汽车以太网业务,抢占车用芯片高地


4月7日,英飞凌宣布将以25亿美元的现金收购Marvell汽车以太网业务。预计将于2025年内完成,交易完成后,Marvell汽车以太网业务将成为英飞凌汽车部门的一部分。但该交易仍需满足常规成交条件,包括获得监管部门批准。


汽车以太网是传统以太网技术在汽车领域的应用,旨在满足智能网联汽车对高带宽、低延迟、高可靠性的通信需求,是低延迟、高带宽通信的关键支持技术,对软件定义汽车至关重要。此外,在人形机器人等相邻应用领域也具有巨大潜力。


据介绍,Marvell的汽车以太网技术主要包括多款千兆以太网PHY、中央汽车以太网交换机等。其Brightlane汽车以太网PHY收发器、交换机和桥接器产品组合,支持100Mbps至10Gbps的速率。


此次收购,就像是为英飞凌的汽车智能化拼图补上了关键的一块。二者的结合,一方面将进一步巩固英飞凌在汽车MCU领域的领先地位;同时也将构建起一个“通信+控制”的全栈解决方案,直接为软件定义汽车的区域架构转型赋能。


此外,从商业价值角度考量,这笔交易对英飞凌同样极具吸引力。


据悉,Marvell汽车以太网业务客户包括50多家汽车制造商,其中包括十大领先OEM中的8家。该业务预计在2025年将创造2.25亿至2.5亿美元的收入,毛利率约为60%。英飞凌预计,到2030年,该业务累计设计中标订单规模将达约40亿美元,将为英飞凌在自动驾驶、车联网等领域的长期布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意味着,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英飞凌凭借这一收购,不仅能够在技术上实现突破,还能在商业层面收获丰厚的回报。另外,通过整合研发力量和利用英飞凌的生产规模,预计还将产生更多的成本协同效应,进一步强化英飞凌在汽车电子领域的市场布局。


3. 恩智浦收购TTTech Auto,加速向软件定义汽车转型


今年1月,恩智浦半导体宣布已达成最终收购协议,将以6.25亿美元全现金收购TTTech Auto。6月17日正式完成该收购。


据悉,TTTech Auto致力于为软件定义汽车(SDV)开发独特的安全关键型系统和中间件,已与众多领先汽车OEM建立合作关系,提供优化性能、安全性、集成度和软件更新的解决方案,从而助力汽车OEM专注于提升驾驶体验。


在获得监管机构批准后,TTTech Auto管理团队、知识产权、资产以及约1100名工程师将并入恩智浦的汽车团队。加入恩智浦后,TTTech Auto将继续服务现有客户,同时在恩智浦品牌下拓展其全球业务版图。


恩智浦CoreRide平台的开放式、模块化方案与TTTech Auto的MotionWise安全中间件相结合,有助于汽车制造商克服软件与硬件集成的障碍,同时降低复杂性和开发工作量,并提升下一代汽车所需的可扩展性与成本效益。TTTech Auto的软件专业知识与恩智浦的硬件能力联合,为汽车制造商提供独具优势的SDV开发平台。


恩智浦完成对TTTech Auto的收购,标志着从芯片到系统,全面进入软件定义汽车时代。


值得关注的是,收购完成后,TTTech Auto的服务仍将保持中立,继续在开放的行业生态中运营,支持多种SoC制造商、OEM以及第三方软件合作伙伴。这一策略将推动SDV能力的发展,同时保持严格的安全与性能标准,并确保数据保护。


4. 恩智浦收购Aviva Links:增强汽车连接技术


2024年12月,恩智浦宣布将以2.425亿美元现金收购美国SerDes初创公司Aviva Links。


Aviva Links是汽车SerDes联盟(ASA)标准车载连接解决方案供应商。Aviva Links在基于ASA的非对称链路领域技术领先,专注于ADAS和IVI应用。其研发的非对称以太网设备能在单芯片内实现视频和以太网通信,支持高带宽和低延迟的车辆互联需求,这对ADAS和IVI系统的高效运行意义重大,可帮助OEM打造基于开放标准的互操作型网络架构。


这一收购将进一步丰富恩智浦汽车网络和连接产品组合,有助于巩固恩智浦在汽车以太网和高速连接领域的技术优势,为汽车制造商提供更高效的连接解决方案。


5. 安森美收购Qorvo碳化硅JFET,巩固AI与电动汽车市场


1月16日,安森美(onsemi)宣布以1.15亿美元现金从Qorvo完成对碳化硅结型场效应晶体管(SiC JFET)技术业务(包括United Silicon Carbide子公司)的收购。SiC JFET技术的加入将补充安森美广泛的EliteSiC电源产品组合,这笔交易加强了安森美在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和电动汽车这两个关键增长领域的地位。


一方面,SiC JFET技术与安森美的EliteSiC产品组合的整合满足了AI基础设施日益增长的功率密度需求,这在数据中心在AI热潮中努力提高能源效率的情况下尤为重要。就背景而言,传统的硅基电源解决方案已达到其物理极限,这使得SiC技术对于高性能计算应用越来越有价值。


另一方面,在电动汽车领域,此次收购的价值主张在于电池断路装置,其中SiC JFET可以通过组件整合来提高效率和安全性。这与行业推动电动汽车更高电压架构的趋势相一致,有可能让安森美半导体在快速增长的电动汽车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


四、EDA/IP赛道的并购逻辑


在EDA/IP领域,无论是新思科技计划收购Ansys,达索以21亿美元收购AI设计公司Oqton,还是西门子、Cadence的多次出击,都旨在打造从芯片设计到系统仿真的全链条能力。


1. 西门子连续4笔收购,扩展EDA战略版图


5月20日,西门子又宣布了一项重要收购,正式签署协议收购美国EDA公司Excellicon。这是继今年3月收购Altair、4月收购Dotmatics、DownStream和Wevolver之后,西门子在三个月内完成的第五笔重大收购。


此次并购体现出西门子持续强化其EDA能力的坚定步伐——Excellicon成立于2009年,是业内唯一一家涵盖完整时序约束流程的软件公司,其产品线支持从约束文件的编写、编译到形式化验证和多模态管理,贯穿从设计概念到物理实现的全流程。这种全覆盖能力对于SoC设计的功耗、性能、面积(PPA)优化,以及设计效率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西门子本身在EDA领域已有一套完整的产品线,包括功能验证工具Questa、测试平台Tessent、布局布线工具Aprisa,以及功耗优化工具PowerPro等。这些软件已经覆盖了从设计到验证的多个环节,但在“时序约束”这一关键环节,仍缺少一个专业的补位。而Excellicon的加入,刚好补齐了这块短板。


此次收购将Excellicon在时序约束开发、验证和管理方面的成熟技术引入西门子的EDA产品组合中,实现从设计、验证到测试的全流程闭环,旨在为系统级芯片(SoC)设计师提供更高效的设计闭环和更准确的功能与结构约束验证能力。


通过此次收购,西门子不仅补齐了EDA工具链中关键的时序约束环节,还进一步夯实了其在SoC设计流程中从功能验证到物理实现的全流程能力。这一战略动作与西门子加速推动数字化转型和打造Xcelerator业务平台的愿景高度契合,也再次彰显其致力于用技术改变日常生活的企业使命。


从更大的层面看,西门子今年的几轮收购明显围绕“数字化”和“自动化”两大主线展开。3月26日收购Altair,增强仿真和AI建模实力;4月2日以51亿美元拿下Dotmatics,扩展在生命科学领域的数字化能力;4月收购PCB制造数据准备解决方案供应商DownStream,深化PCB设计领域布局;4月30日收购Wevolver,强化工程师社区和内容平台的影响力。


从这些动作可以看出,西门子正在通过并购不断完善其“工业软件+AI+EDA”整体技术体系,形成自己的护城河。


2. Cadence收购Arm基础IP业务,构建全栈式IP版图


4月17日,EDA巨头Cadence宣布与Arm达成协议,收购其Artisan基础IP业务,这场涉及标准单元库、内存编译器和通用I/O(GPIO)等核心技术的交易,不仅标志着半导体产业链的深度整合,更折射出先进工艺时代下技术生态的剧烈重构。此次交易预计于2025年第三季度完成,但需通过全球监管审查。


从战略层面看,这既是Cadence构建全栈式IP版图的关键落子,也是Arm轻资产转型的重要转折点,其影响或将重塑芯片设计产业的权力版图。


对Cadence而言,这场收购本质上是其IP战略的“最后一公里”冲刺。作为EDA三巨头中接口IP领域的领跑者,Cadence已在PCIe/CXL/UCIe协议IP、112G SerDes和Secure-IC安全IP等高端市场占据优势,但基础IP的缺失始终制约着其提供端到端解决方案的能力。


Artisan IP的并入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该业务历经25年发展,沉淀了覆盖台积电N3/N2、三星SF3及Intel 18A等先进工艺的物理层IP库。特别是其内存编译器技术,能根据客户需求动态生成SRAM/ROM实例,这在Chiplet异构集成浪潮中具有战略价值。


交易完成后,Cadence将形成从晶体管级单元库到系统级接口IP的完整链条,配合其Integrity 3D-IC工具链,可实现对芯片PPA的全流程掌控。正如Cadence硅片解决方案事业部总经理Boyd Phelps所言,收购将“实施全面的IP战略”,这种垂直整合能力在当前2nm GAA晶体管工艺研发成本飙升的背景下显得尤为关键。


3. Cadence收购Secure-IC,加强IP安全


今年1月,Cadence宣布已达成最终协议,收购领先的嵌入式安全IP平台提供商Secure-IC。


Secure-IC拥有专业人才,其嵌入式安全IP、安全解决方案、评估工具及服务与Cadence高度互补,将充实Cadence经硅验证的IP产品组合,如接口、内存、AI/ML和DSP等解决方案。


Secure-IC的客户群包括SK Hynix Memory Solutions America、Synaptics、Silicon Labs和Faraday Technology等顶级客户,这些客户遍布全球主要垂直行业,包括汽车、数据中心、移动、航空航天和国防、移动、网络、物联网和消费电子产品。Secure-IC一直为各行各业的合作伙伴和客户提供全面的安全解决方案,在全球范围内完成了500多个成功项目。


对于Secure-IC的客户而言,此次并购可增强其全球影响力、保障长期稳定性、加快路线图进度,同时保持最高的标准的产品品质和支持。Secure-IC的全面解决方案(Securyzr™、Laboryzr™和Expertyzr™)将集成到Cadence的产品组合中,帮助Cadence加速创新,拓宽产品功能,更好地为不同行业领域和业务提供支持。


Cadence全面的端到端安全解决方案将兼具安全、配置轻松、部署轻松、适用范围广等优势。


可以理解为,此次收购将为Cadence带来显著的市场协同效应,进一步拓展其在AI加速器、协议控制器和多处理器架构等领域的应用。


纵观EDA行业近期的收购案例不难发现,这些收购或将成为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分水岭。当EDA巨头手握从工具、IP到工艺优化的全链条能力,芯片设计正在从“工具赋能”走向“生态统治”的时代。


而在更宏大的叙事里,EDA巨头们的频频出手,或许正在书写摩尔定律黄昏时代的新生存法则——在这里,生态整合能力比单一技术突破更具统治力。


写在最后


半导体行业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回顾过去几十年发展历程,整合并购是行业必然的趋势。


AI巨头通过频频收购,试图补全技术版图,构建“芯片+系统+生态”的全栈优势;MCU大厂逐渐向边缘AI转型,以低功耗、高灵活性抢占端侧智能市场;汽车领域聚焦车载计算、自动驾驶与数据互联,成资本竞逐重点;EDA行业则从工具供给转向生态构建,巨头通过整合IP与设计流程,打造“工具-架构-标准”的统治力。


在这场并购浪潮中,技术协同、市场扩张与生态统治成为核心逻辑,企业需在资本涌入下平衡短期整合与长期研发。因为半导体的技术壁垒与资本密集特性,注定了这场转型并非“捷径”,而是需要长期投入的“耐力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半导体行业观察 (ID:icbank),作者:L晨光

广西大数据发展局与中兴通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界面 界面 06-21 14:04

5月财政数据折射经济存在结构性问题,下半年政策有望加码

界面 界面 06-21 14:02

分析人士指出,税收收入同比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所得税的下降、进口的不足以及地产税种的降幅扩大,这些均折射出当前中国经济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从5000到3万,鸿蒙应用“半年时间膨胀6倍”

钛媒体 钛媒体 06-21 14:02

自鸿蒙系统发布以来,智能终端应用的鸿蒙化进展就成为了业界关注的焦点。因为鸿蒙原生应用的丰富程度,直接决定着鸿蒙系统的成败与否。

2024年,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曾表示,华为希望一年的时间,先在中国市场把智能手机上Top 5000的应用,全面迁移到鸿蒙原生操作系统上,真正实现操作系统和应用生态的统一。“(鸿蒙原生应用)华为自己管了5000个,此外的100万个应用,希望全社会一起来开发。”

6月20日,2025年的华为开发者大会(HDC)上,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余承东公开了鸿蒙原生应用的最新进展。余承东表示,“到今天,已经有40多款华为终端产品搭载鸿蒙5,有3万多款鸿蒙应用和元服务在全速开发、积极更新。”

“鸿蒙系统的开发很难,但鸿蒙生态的建设更难。”

余承东称,虽然3万多款鸿蒙应用,与安卓、iOS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应用数量,差距还很大。“但我想告诉大家,Top 5000的应用占到了消费者使用时长的99.9%,同时鸿蒙单框架的应用每天都在上架过程中。”从2023年9月25日到今天,635个日夜,有数以亿万计的伙伴、开发者、消费者与华为在一起,实现了中国科技力量的一次集体冲锋。

此外,鸿蒙6在本次大会上亮相。余承东表示,HarmonyOS 6 Developer Beta版本于当日面向开发者启动报名。

AI全场景,HarmonyOS 6的关键创新

一个终端操作系统从无到有,再从弱到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应用生态的规模和系统的设计引领。前者如余承东所言,需要时间;后者则依靠开发者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据余承东介绍,在HarmonyOS 5加持下,nova14系列,上市仅24天销量便突破百万台。作为华为首款搭载HarmonyOS 5的直板旗舰,华为Pura 80系列系统流畅度提升了40%,AI辅助构图让手机体验得到大幅提升。华为 WATCH 5则支持了酷狗音乐、喜马拉雅、Bilibili等音视频App的手势操控,无需触屏操作。

“过去一年,鸿蒙全场景拼图不断完善,大模型、智能体的突破,给应用交互带来更多可能。HarmonyOS 6积极拥抱这些变化和进步,在互联、智能、安全、流畅等方面给应用生态带来更多创新。”华为终端BG CEO何刚表示。

其中,HarmonyOS 6最受关注的两方面创新,一是全场景互联;二是系统级的AI嵌入。

HarmonyOS 6的全场景互联方面,据何刚介绍,用户可通过“碰一碰”方式,快速在手机与电脑设备间分享图片、视频,甚至手机之间还可以分享游戏资源包,快速发起游戏组队。

这一功能已适配小红书、淘宝、京东、知乎、优酷、钉钉等主流应用。同时,“碰一碰”正在拓展至更多新设备,如鸿蒙电脑即可通过屏幕智感技术识别手机轻触,实现跨端文件一触即传,WPS、美图秀秀、剪映均已支持。

而在系统级AI能力上,HarmonyOS 6 开发者 Beta 版首次发布了鸿蒙智能体框架(HMAF, Harmony Agent Framework)。

基于AI能力,HarmonyOS 6的交互方式从图形视觉转变为自然语言,用对话下指令。比如购买车票,用户只需要对小艺说购买时间、车次,小艺智能体即可协同第三方出行智能体完成票务筛选。用户只需要最后确定,即可完成购票。

目前,首批50多个先锋鸿蒙智能体正在开发中,覆盖微博、喜马拉雅、深圳航空、京东等高频应用。

投资1亿元,持续开发者生态

除了C端应用的鸿蒙化,此次余承东还披露的政企应用鸿蒙化的更多进展。

“目前适配鸿蒙的通用办公平台已超过100个,工作台支持快应用已超50000个,覆盖企业超过3800万家;我们呼吁更多政企内部办公应用搭上鸿蒙快车,和我们一起加速鸿蒙化的进展。”

余承东表示,一年多以来,华为收到了近400万条意见和建议,系统功能更新260多项,开发者提交版本数超过27万次,完成了大家的216万条心愿单。

在鸿蒙和开发者联合共创的过程中,累计有9000多个应用参与了70多种系统级创新体验的联合打造,接入了碰一碰、实况窗、系统扫码等能力,让鸿蒙应用形成差异化。

“自去年年初以来,开发者反馈的需求和问题数已超过280000条,需求接纳和问题解决率超过了96%,伙伴SDK数量超760个,开源组件库数量超1100个,产学合作项目数量超280个。”

华为终端BG软件部总裁龚体表示,过去的半年多时间里,华为与30多个伙伴共建了50多个项目,覆盖框架、媒体、工具和安全等众多领域。比如,微信的大图渲染组件HDImageViewer,大图加载性能提升4倍,内存占用降低55.6%。

此外,HarmonyOS 6 开发者Beta还推出了全新的DevEco CodeGenie,能准确理解上下文,在代码续写、问题定位、UI生成上带来30%以上的效率提升。为了激励更多创新,华为还推出了鸿蒙星光计划,将投入总额1亿元的现金和资源,支持更多校园开发者、创意人才。

根据华为方面的数据,目前已有32万人通过鸿蒙生态学堂学习鸿蒙开发,官网月均阅读和使用开发文档次数达840万,鸿蒙工具下载超110万次,鸿蒙生态技术加速下沉。

InfoQ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开发者画像洞察研究报告2024》则显示,当前鸿蒙生态面临百万级人才缺口,超300万鸿蒙就业岗位,2024 年鸿蒙开发者平均薪资涨幅达 43.1%,超过安卓的 22.7%。 (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 | 饶翔宇  编辑 | 钟毅)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东亚女性的身材焦虑,本质是被定义和被规训

虎嗅网 虎嗅网 06-21 13:59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那些原本是废话的常识,作者:叶克飞,题图来源:AI生成


我的朋友宁芙前些日子在泰国度假,有一天发了一条朋友圈,内容是“路上遇到穿全套瑜伽服bra瑜伽裤开摩托的女生,文明是什么?是没有身体身材羞耻,大大方方自自然然,穿衣自由心灵自由。”


我回了一段:“文明就是不管胖瘦都可以穿自己喜欢的衣服。我就特别看不上国内有些自以为独立又美丽的女性,天天把身材管理强加于他人(我不反对要求自己),看到胖胖的穿露脐装就嘲笑一下,看到腿粗的穿短裙又嘲笑一下,这些人真心有病。”


宁芙回复说:“对啊,我看到这个泰国女生即使穿瑜伽服肉肉挤得爆棚的又如何,很自信,我讨厌一切标准化审美的东西,有很多独立女性假命题。”


国内有很多关于女性穿搭的媒体,早年的杂志,如今的自媒体等等。在它们的建议中,“藏拙”是与“瘦”同样重要的元素。它们会不断强化这个概念,告诉女性什么体型穿衣服最好看,如果身材有这样那样的“缺陷”,那么该如何穿才能把“缺陷”藏起来。还有许多文章充满了对“不懂穿衣服”的歧视与嘲笑,评论区里的恶意就更多了,仿佛身材不够好的女性,就配不上任何衣服,她们只有精心挑选和装扮,把自己的“缺陷”都遮掩住,才有出门的资格。


但我在海外旅行时,总是会见不到不一样的情形。有一次在波兰,两个女孩在街上迎面走来,一个身材高挑、无敌大长腿,穿着简单的T恤短裤,另一个稍矮一些,穿着白色短装和白色长裙,中间露出一圈肚子,裙子和短装将这圈肚子刚好挤成一条“轮胎”,这显然是国内穿搭自媒体针对这种身材最反对的穿法。其实后一个女孩除了有一圈肚子之外,整体并不胖,加上也相当高挑,按照穿搭自媒体的观点,藏拙不难,穿得好看很容易,但她显然不在乎这个。两个女孩一边走一边聊天,有着同样极具感染力的笑容,也有着同样的自信。


穿着也没有明显的年龄界限,没有“上了年纪就要庄重低调”的规训。我见过许多六七多岁的老年女性,穿着吊带背心走在街上,不遮掩自己走样的身材和布满老人斑的肌肤。


尤其是那些老牌西欧国家,容貌和身材焦虑可能趋近于零,大家都穿着随意,谁也不会笑话谁,每个人都充满自信。


去年有个贺岁电影,第一关键词就是“瘦一百斤”。我没看电影,但当时翻看各路影评和朋友圈里的评论,就充满不适感。


将个体减肥作为励志故事大肆渲染,本身已经不算高明,更糟糕的是,在赞美“瘦一百斤”的同时,这些评论者多半对主角最初因为胖而受到的歧视视若无睹,仅仅将之视为减肥动力。


如果基于文明社会的正常价值观,减肥当然是个人自由,但更重要的不应该是反歧视和反霸凌吗?我甚至见到许多平时呼吁女权的人,也在一味赞美瘦一百斤是何等励志何等正确。对此我只能慨叹,她们所争取的可能仅仅是“迎合社会的权利”。


“身材管理”是我近年来最厌恶的流行词。我从不反对人的自我要求,并不支持放纵无节制,但在现实中,太多人将这个词“心灵鸡汤化”。


“身材管理”这个词如何匹配文明社会的价值观?很简单,拿来要求自己,那就是文明的,拿来作为衡量他人的标准,那就是低劣的。但在这片土地上,不少人一边嚷嚷着权利和自由,一边将“身材管理”强加于他人,在逻辑完全不自洽的情况下肆意践踏他人权利。


前些年发生过一件事情,主角是荷兰王室。


一直以来,荷兰王室的作风都十分亲民。国王威廉·亚历山大兼职荷航飞行员已经二十多年,每月出勤两次。王妃马克西玛习惯穿旧衣却又相当得体,她与国王当年的爱情故事也极其动人。当时,荷兰王室在海牙王宫花园里拍摄全家福。他们例行开放花园,任由记者拍照,一家人的照片极具自然美。


阿根廷的八卦新闻杂志《Caras》选用了这组照片做了封面,但主打的是大公主阿玛利亚,配文是“阿玛利亚公主自豪的展示了自己的大码身材”,而且还着重突出了“大码”一词。结果,《Caras》杂志招来无数批评。许多人认为,这样大张旗鼓评论一个16岁孩子的身材,完全就是侮辱。


对一个16岁女孩的身材报以嘲笑,是赤裸裸的羞辱,但在现实中,我们会见到很多类似的恶意。东亚女性的身材和容貌焦虑在全世界都是数得着的,这其实也是社会规训的一部分,人们会确立一个“美”的标准,无数女性因迎合这一标准而焦虑,这显然是病态的。


有时,这种恶意会以励志的方式呈现,“身材管理”就是这样的说法。这几年,A4腰之类的流行词相继出现,主旨无非一个“瘦”字。以瘦为美始终是社会主流,甚至呈现病态化,许多人每天晒体重变化和体脂率。这种身材管理若只是个人喜好,那当然是自由,自律也不是坏事,但如果将之当成一种普遍的衡量标准,就很容易造成歧视。


前些年有过一场“中年男人油腻”的大讨论,我也特别讨厌那种张嘴就是黄段子或者官腔和演讲腔的说话方式,讨厌人前道貌岸然、背地里无比猥琐的形象,讨厌劝酒和伪养生,但如果将“油腻”拓展到“身材管理”,我就不能完全认同。


最常见的是身高歧视,男性个子矮,往往会被归于“矮矬丑”,可身高难道是个人可以控制的吗?还有许多人会将体形视为自律标准,认为胖就是不自律和懒,不自律的人生就不会成功。这当然是逻辑上不堪一击的极端思维,毕竟每天运动几小时保持身材并不是人生必需品,更不是什么人生规范,有些人没时间,有些人不喜欢,也有些人根本志不在此,更喜欢把时间用来做其他事情,难道不是很正常的吗?即使是一个从不运动的人,也未必是一个不自律的人,他很有可能在其他方面比别人更自律。至于胖瘦,也不是所谓“身材管理”能够完全掌控的,它还会受制于基因和身体状况。


我一向最赞成自然美,无论男性女性,只要干净自然,就已经呈现出自身最美丽的一面。因为个体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美丽。所以,审美从不是单一的,如果将之片面化,就必然是低劣的审美思维,极端强调“白幼瘦”就是典型例子。


在现实中,“得体”二字也常被滥用。比如稍微有点肚腩但穿着露脐装,就会被嘲笑为不得体。各种平台上的穿搭博主,所强调的“得体”标准往往片面化为遮瑕。比如有些人认为,没有牙签腿就不要穿短裙,应该用长裙遮起来,“大象腿”更是要想办法遮掩。如果违反了他们的单一审美标准,就会遭遇各种批评和嘲笑。


其实内心真正强大的人,从来不在乎这些。没有人规定只有A4腰才能露腰,只有牙签腿才能穿短裙。文明社会的大多数人都不会有严重身材焦虑,不管高矮胖瘦,都可以尽情展示自己,不需迎合他人眼光。相反,将审美单一化,将所谓的“身材管理”极端化,甚至当成一个人是否“自律”的标准,就会造成身材羞辱,这本身就是不文明的表现。


正如有人所说,所谓的“爱自己和建立自我尊严已经演化为一种自恋文化,但一个真正健康积极的人,本不会产生这样的自恋与虚荣”。


管理自己的身材是一种自由,但不将身材作为衡量他人的标准则是一种修养。如果一个社会普遍存在以身材和容貌定义、衡量和要求女性的现象,那意味着社会的整体规训已经到了恐怖的地步,个体在其他领域也不会拥有多少喘息空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那些原本是废话的常识,作者:叶克飞

伊朗称伊斯法罕省核设施遭以军袭击

界面 界面 06-21 13:58

中国地震局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界面 界面 06-21 13:57

伊朗恢复全国网络服务

36氪 36氪 06-21 13:55

据总台记者消息,自当地时间21日上午,伊朗已经恢复网络服务。此前,伊朗曾大面积断网。(央视新闻)

建成后将实现多个“第一”,我国两台太阳系天体观测望远镜开建

澎湃新闻 澎湃新闻 06-21 13:53

2025年6月21日,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主导的4.2米地基专用天体测量望远镜与2.5米多终端通用望远镜在青海冷湖天文观测基地启动建设。这两台望远镜的主要科学目标都是用于太阳系天体观测,在观测技术手段上相互补充,实现对太阳系天体的高精度“定位”。两台望远镜建成后将是我国天文学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将形成国际先进的地基光学精密观测体系,实现我国精密天体测量观测能力的重大跨越,为我国天文学实测研究和航天强国建设提供强大的高精度观测保障。

4.2米地基专用天体测量望远镜设计图

4.2米地基专用天体测量望远镜具有大口径单镜面、极低畸变成像、极高精度定位、极深探测极限这四大特点,其主要科学目标是开展太阳系内暗弱运动天体的高精度位置、运动和特性测量,支撑我国太阳系天体历表的自主构建和长期维护,并服务于我国航天任务及深空探测的地基观测需求,为我国太阳系天体高精度观测研究提供核心支撑。2027年建成后,该望远镜将是我国首台4米级单镜面天文望远镜,也将是国际上最大的太阳系天体精密测量望远镜。

2.5米多终端通用望远镜设计图

2.5米多终端通用望远镜是一台中等口径精密测量望远镜,它具备多终端、多功能、多应用的特点,能够满足不同类型的观测需求。其主要科学目标是开展太阳系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的多波段、多类型精密测量,协同开展我国太阳系天体历表的自主构建和长期维护,还将服务于地月空间安全、太空资产保护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2026年建成后,该望远镜将是我国最大的同轴收发激光测距望远镜。

  • 1
  • 2
  • 4